回到京城,柏宇轩立刻将教育改革的方案呈递上去。
他雄心勃勃,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教育体系,普及基础教育,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还要加入算术、格物、农学等实用学科,甚至提议开设女子学堂。
他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真正富国强民。
然而,他的想法却如石沉大海,朝堂上对此反应冷淡。
更糟糕的是,他的改革方案不知怎么流传到了民间,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以周大儒为首的传统文人集团,视柏宇轩的改革为洪水猛兽。
“柏宇轩此举,简直是离经叛道!妄图颠覆我圣贤之道!”周大儒在一次文人集会上,声色俱厉地痛斥柏宇轩的改革方案,唾沫星子几乎要喷到面前的茶盏里,“祖宗之法不可变!他这是要将我华夏文明引向歧途!”
周大儒在文坛德高望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许多文人平日里对柏宇轩的快速崛起早已心生不满,如今有了周大儒带头,更是纷纷附和,一时间,讨伐柏宇轩的声音甚嚣尘上。
“柏大人,这……”柏宇轩的幕僚忧心忡忡地看着他,“如今舆论对您很不利,要不要暂缓改革计划?”
柏宇轩面色沉静,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早就预料到改革会遇到阻力,只是没想到反对的声音会如此强烈。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改革势在必行,岂能因噎废食?明日,我要去拜访周大儒。”
南诗雅看着柏宇轩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周大儒顽固不化,夫君此去,怕是……” 她没有再说下去,只是默默地握紧了手中的茶杯。
杯中的茶水,早已凉透。
翌日清晨,柏宇轩独自一人前往周大儒的府邸。
周府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文人络绎不绝,显然都是来声援周大儒,反对教育改革的。
柏宇轩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众人纷纷侧目,目光中带着敌意和嘲讽。
柏宇轩面色不改,径直走到周大儒面前,拱手行礼:“晚生柏宇轩,见过周老先生。”
周大儒冷哼一声,斜睨着他:“柏大人今日前来,可是要收回你的荒谬之言?”
“晚生今日前来,正是要与老先生探讨教育改革之事。” 柏宇轩不卑不亢地回答。
“探讨?哼!”周大儒拂袖坐下,“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也配与我探讨圣贤之道?你那所谓的改革,不过是哗众取宠,离经叛道之举!”
“老先生此言差矣,”柏宇轩据理力争,“如今国力衰弱,外敌环伺,正需要新的知识和人才来振兴国家。墨守成规,只会让我国更加落后。” 他接着列举了几个历史上因为教育落后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又以自己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现代知识取得成功的经验为例,说明新知识的强大力量。
周大儒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反驳柏宇轩的观点,并用自己多年的学识和威望压制柏宇轩。
周围的文人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柏宇轩仿佛置身于一片口诛笔伐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柏宇轩并没有退缩。
他冷静地回应周大儒的每一个质疑,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自己的改革方案,让一些年轻的文人开始动摇。
辩论持续了数个时辰,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文人站了出来:“周老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南诗雅站在人群外,一身素雅的衣衫,却掩不住她眉宇间的聪慧。
她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柏宇轩,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柏宇轩偶尔与她的目光交汇,便能从那温柔的眼神中汲取力量,更加坚定地面对周大儒的诘难。
他深知,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只要心中有光,便无所畏惧。
那位年轻的文人名叫张怀瑾,他本是周大儒的得意门生,却在听了柏宇轩的论述后,心中产生了动摇。
“先生,学生以为,柏大人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如今世道变革,固守旧制,恐非良策。”
张怀瑾的发问,如同一道惊雷,在人群中炸响。
众人皆没想到,周大儒的门生竟然会公开质疑他的观点。
周大儒脸色铁青,怒斥道:“你……你竟然被这小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张怀瑾却不惧怕周大儒的怒火,他继续说道:“先生,学生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柏大人的改革方案,或许有些激进,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处。”
越来越多的年轻文人开始思考张怀瑾的话,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开始认真审视柏宇轩的改革方案。
周大儒见势不妙,知道今日难以彻底压制柏宇轩,便拂袖而去,留下了一句:“老夫乏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柏宇轩的据理力争和张怀瑾的挺身而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问题。
虽然他们认同柏宇轩的想法,但考虑到周大儒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最终决定让柏宇轩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而不是全面推行。
柏宇轩虽然有些失望,但他也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
他谢过各位大臣,转身准备离开皇宫。
这时,一位内侍匆匆赶来,“柏大人,皇上召见。”
柏宇轩离开皇宫,并未因朝堂上的阻力而气馁。
他知道,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既然无法全面推行,那就先从局部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偏远贫瘠的乡村,那里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才是他改革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这个决定,让一些老臣摇头叹息,认为柏宇轩这是自寻死路,在那些偏远之地,别说改革,就连生存都是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柏宇轩的选择表示赞赏,认为他这是真正的为国为民,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改变。
柏宇轩带着南诗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偏远乡村的道路。
一路颠簸,黄土飞扬,他们穿过繁华的都市,越过连绵的山脉,最终来到了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
这里,房屋低矮破旧,田地贫瘠荒芜,孩子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看到柏宇轩一行人到来,村民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警惕。
柏宇轩没有理会村民们复杂的目光,他径直走到村长面前,说明来意。
村长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听了柏宇轩的话,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但很快又暗淡下去:“柏大人,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是……”他叹了口气,“我们这里太穷了,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供孩子读书啊?”
柏宇轩早有准备,他从马车上搬下几箱书籍和文具,对村长说道:“这些书籍和文具,都是我带来的,孩子们读书的费用,也由我来承担。”
村长看着那些崭新的书籍和文具,激动得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双手接过柏宇轩递来的书籍,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柏宇轩环顾四周,看着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相信,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
南诗雅走到柏宇轩身边,轻轻地握住他的手,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柏宇轩看着南诗雅,心中充满了力量。
就在柏宇轩准备开始他的教育改革时,一位助手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脸色苍白,神情慌张。
“大人,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