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海生,你有大伯二叔,你爸到底排行老几?”

“啊,你憋了半天就问这个?”

周海生有些哭笑不得,他还以为张建国要问他什么大事?

原来是这么一件小事?

不过也难怪别人问,实在是他家的称呼有点奇怪,如果喊大伯的话,他爸是老二,那周元应该是三叔。

而不是喊二叔。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是我喊错了,应该是大伯三叔,可我小时候听到叔叔家的孩子,喊大伯二伯,我就跟着喊大伯二叔,这不想着二叔比我爸小……”

周海生想了想,向张建国做了解释。

小时候因为喊错了,挨过打,但是周海生也不长记性,后面他二叔就说,孩子小,喜欢喊二叔就二叔吧。

自己家人知道就好了,这样的孩子好养活。

二叔这话就定了性,然后周海生长大后就这样,大伯二叔的喊,一般人也没在意。

像张建国这样特意问出来的,还是不多的。

“这样也行,你爸和你二叔对你可真不错。”

“那可不,我虽然笨点,但仍然是他们的心头宝,什么都随我……”

周海生笑得很开心,其实他的性格善良,这种人一般都是家里氛围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所以他对人也都是充满善意。

遇到谁有事,都乐意伸出援手帮忙,周海生就是这样的性格。

把这事弄明白后,张建国聊起了农村的秋收,说是村里这次虽然秋收保住了不少粮食,但是村里还是太穷了。

得想一个办法赚点钱才好。

上次周海生给他的名单,他仔细看过了,很多活儿他倒是可以做,可想带着村里人一起干,那就有点难。

“我看过你们那个头饰头花,发夹什么的,每月的进货量还挺大的,我也观察过,那个东西应该很简单,一些会手工活的人都能干……”

张建国也明白,其实还有做成品衣服啥的,那些利润更大。

不过那需要成本,光一个缝纫机,就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的。

还有衣服设计,大小码子,布料的进货啥的,都挺有学问的,不是轻易就可以搞的。

比较简单的也就是那些装饰品头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那种橡皮筋,上面用手钩缠绳,用毛线缠一道,那卖出来的价钱比普通的橡皮筋贵了十倍不止。

当然那种缠绳的橡皮筋儿,卖的也非常便宜,不过一二分钱而已。

但如果在那种缠绳的橡皮筋上面,加上几颗珠子,或者一点碎布等,那价钱又翻了好几倍。

这些东西材料好找,价格低廉,关键是容易上手,需求量大,还不咋起眼。

张建国就想着回头,让村里了那些妇女在家搞一些这个,如果有经验后,他都想尝试着用布料做衣服。

那个利润更大。

“对对对,那个进货量大,因为便宜卖的快呀,你可以看一下,有些是塑料的珠子,或者一些小花加工一下,你得去找一找这方面的渠道……”

周海生没想到张建国看中这个,仔细一琢磨,确实东西小利润大。

而且他还知道有几家塑料厂,不过那些厂子在江城,有点远,一般人还不知道。

两人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很快就确定了方向。

“我们村那个石灰窑,能干活的都得是壮劳力,那种力气小的,身体有病的,或者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可以试着做一下这些头花发夹配饰之类的……”

张建国想的也很多,供销社这边是他的一个销售渠道,可以兜底,其实要想销售的好,得去江城。

那里位置好,不管去哪个省都不太远,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做生意量大利润又高,绝对是可以做的。

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越聊越高兴,旁边周海生的二叔周元,看着也挺高兴。

这孩子交朋友,还是跟什么人做什么事,跟着张建国一起玩,都学会分析成本利润,看着都让人高兴。

张建国在周海生这里待了半天,两人商量好很多事情后,张建国惦记着村里有事,就赶紧回去了。

张建国回到村里的时候,正看到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因为,这一次秋收收成不错,村里商量着,明天一大早去粮站送粮食。

到时候张建国开拖拉机,估计得多跑两趟,送完粮食后,村里就会把剩下的粮食,分一大部分,再留一些做储备粮。

这可是赵家村一年一度最大的喜事,因为这一次分粮,会关系到大家接下来一年,能不能吃饱吃好的问题。

所以,家家户户都特别的关心,不过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今年分粮应该不差。

果然,张建国回到家里,何玉芳就笑呵呵地告诉他,他家今年能分不少的粮食,偷偷的算了一下,都有一千大几百斤了。

“今年应该能吃饱饭了,除了这些粮食,回头村里的红薯玉米都能分,这样算下来,赵家村还是很富裕的……”

因为隔壁韩家村还得吃救济粮,据说像他们这样一家四口,只能分到几百斤粮食。

“这不隔壁韩家村和下河村,都有好几个姑娘想嫁过来,今年赵家村可要添人进口了……”

在农村哪个村里富裕一点,别的村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毕竟啥时候,人们都想过上好日子。

“哟,那真不错,今年粮食分的多,主要你们的工分也高,咱们三个都是壮劳力满分的……”

赵家村像张建国这样的情况不多,他家连何玉芳都拿十分,而张建国还有补贴,因为他是开拖拉机的。

这样算下来,他家就是村里难得的富裕户了,分粮食分东西都比别人家多。

当晚张元顺高兴的不得了,张罗着何玉芳炒两个小菜,让他也喝一口。

主要是这么多年来,他家是第一年能有这么多工分,分这么多粮食,这怎么不让人高兴,觉得扬眉吐气?

此时在赵诚家里,却是愁云惨淡,虽然他家看着都是壮劳力,但是这次的工分却出奇的少。

因为赵诚和赵元家,两个人加起来一天才十分。

而且他们因为经常去医院,或者生病休息,导致没有工分。

至于杨艳和赵诚的媳妇儿,那也是非常惨,甚至比他们还不如。

“狗日的,这村里欺负人……”

赵元家在家气得破口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