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靖国罗崖县。
正值端午时分,城内城外多是小商贩在卖总之还有菱角的,护城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运送着不同的货物进城而去。
自陛下下令推崇商贸,对商户的限制没有那么多以后,靖国的商户越来越多。
再加上水路发达,两年前更是与其余几国签订了贸易往来的协议,准许几国百姓通商,更是把从商这条路推到了顶峰。
不过这也只是相较于以前的差别而已,户籍没有了差别,人们心里的成见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士农工商的阶级理念深入人心,若想家中的孩子有出息,还是得去学堂去好好学,日后能去政府当差那才是最好的出路。
就算是不能去政府,如今有了高产的农作物,税收也不高,家里有些田产的,好好的种地,日子也能过得不错的。
这样的收成还更为安稳可靠一些,不用承担那么大的风险。
不过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总之因着打通了商路后,整个靖国如今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来。
这几年来往罗崖县的外人众多,很多小商贩便把摊位支到了护城河旁边,生意较之其它地方还要更好上几分。
陈桃花便是在这护城河畔摆摊的小商贩之一,她爹娘管着城里的铺子与摊子,她和夫君来城外摆摊,不仅卖豆花,还卖些其它的小吃食,每日的收益也很是不错。
这日子过的是越来越宽裕了,以前过的那日子现在想起恍如隔世。
“听说南朝那边有异动,最近过来的南朝商人也少了许多,三年前签下那休战协议,算着日子好像没有几个月了吧?”
摊子上坐几个行商的随从,一边吃喝一边谈起了最近人人都格外关注的一桩大事。
“是没有几个月了,我记得好像是在中秋之后签的。”
“看这情况之后怕是还有一场大战啊。”
“这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太平日子怎么又要打仗啊?打来打去还不是苦的是咱们这些小老百姓?”
“谁说不是呢,这一打起仗来,生意就不好做了,我这还有一家子老小等着吃饭呢。”
“三年前那南朝的大皇子能被陛下生擒,再来一遍想来也是一样,这好端端的干啥想开呢?”
“人家可不觉得是想不开,就等着三年之期一到,便要打过来,可是有信心的很!”
“南朝实力不俗,他们现在的那位陛下以前可是驻守边关的淳王,有战神之名在的,若是真的又打过来......”
“我呸!什么战神,不过是一个杀兄夺位的小人罢了!”有一作书生打扮的男子痛骂道。
反正不是在南朝地界,怎么说官兵也不会管他。
“就是!你怎么还长他人志气?咱们陛下骁勇善战,也是英名在外的,手下大将众多,哪会怕那南朝之人?”
周边几桌人也纷纷加入了议论。
陈桃花一边干活一边听着他们的这些话,想着若是又要打仗的话,自家生意怕是也会受影响,不由也有些担心。
除此之外,她倒是没有担心她们靖国会输。
不知为何,她就是对那位只见过几次的陛下很是有信心,觉得这世上没有任何事情能难住她。
“那不是勤王殿下嘛?听说她前段时间带兵又剿灭了一股水匪,立了大功,如今看着真是有几分陛下的风采啊!”有人出声说道。
众人闻言循着她的视线望去,只见不远处一个束着高马尾,英气勃发的少女骑在一匹枣红骏马上,带着人快速的跑入了城去。
李珺梅入了城后,未曾停歇,径直往皇宫跑去。
靖国的皇宫是在一年前经济没有那么紧张了之后,李昭这才下令修建的。
并没有修建得特别的奢华,只是比起以前住的那宅邸看着更像样了些而已,至少也算是有了宫殿,好歹没有那么堕了身份。
如今也不过修建了一半多还没有完全完工,花园宅院还有多处都没弄完,不过有了住的地方和上朝的地方,御书房也完工了后,李昭便不管那么多,直接搬了进去先住着。
其它的地方慢慢修就是了。
“吁~”一路跑至宫门处,李珺梅这才停下,下了马,把马交给了后面跟上来的随从安置。
“参见勤王殿下!”
宫门处的士兵见她走近,连忙行礼。
李珺梅微微颔首,便大步走了进去。
“母皇在会见何人?”走到御书房外,见外面有人守着,里头有些动静,李珺梅出言问守在外面的侍女。
“是巧工坊的陈大人。”侍女回道。
“是珺儿吗?进来吧!”李昭听到外面的动静出声问道。
李珺梅闻言这才走了进去,有外人在,她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
“你来的倒是巧,巧工坊最近新做出来了一样稀罕东西,你刚好也看看。”李昭挥手让她起身,含笑说道。
“陈卿,你与她介绍一下吧。”
“是。”陈大人应下。
陈大人名唤陈丹,是如今巧工坊的负责人。
她的祖父与父亲均是木匠,进入巧工坊后她便也一起进去了。
比起巧工坊内众多的老手艺人,她最大的优点是能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能一通百通,脑子灵活还有自己的见解,也读过书。
所以在巧工坊几年后,李昭试探过她的能力后便让其做了负责人。
“殿下请。”陈丹领着李珺梅去了一旁,一个用布罩了起来看不清楚是个什么物件的东西旁边。
李珺梅目光投向自己的母亲,见她微微颔首后,这才伸手揭开了那块布,露出里面的东西来。
“这是?”她有些疑惑的看着面前这个由两个轮子支起来的东西,有些看不明白到底是何物。
“此物名唤自行车,便如它的名字一般,不需要牲畜拉,可以让人上去自己骑行。”
“说起来,大致的图纸与制作方向还是陛下给过去巧工坊的,要不然任咱们如何都是想不到还可以这么做的。”陈丹笑着说道。
巧工坊也成立了好些年了,经过多次试验,做了好几个不同的出来,到如今总算是做出来了一款让李昭大致满意的自行车来。
虽然与她记忆中的自行车还相差甚远,但是能做到这个样子也算是不错了。
“你可要上去试试?”李昭站起身来,走了过来,看向李珺梅问道。
“这......女儿从未见过此物,若是贸然上去,只怕会损伤这好不容易做出来的好东西。”李珺梅有些犹豫。
“那行,那便让我来为你们演示一遍。”李昭看到熟悉的东西,起了兴致。
“来人!”她朝外面喊了一声。
进来了几个侍女后,她出言吩咐道:“将此物搬到外面空旷之处去。”
“是。”侍女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