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89章 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老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章 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老人

第二天上午,按照约定,吃过早饭,常顺带上准备好的那些纸类藏品,开着车直接去了李老板的古玩店。

刚走到他的店铺门前,就听见一个年龄看上去七十多岁的老年人说话的声音:

“有人说信佛的人都是精神胜利法,不断的自我说服自己,就算受了欺负,也是从自身找原因。

其实并不完全是那样,不能道听途说,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修心,劝人向善。

佛教讲究的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道教说的是“仙道贵生,无量渡人”!”

这位老者身高一米七五左右,有点偏瘦,但看着很精神,身体状况很好。

店里此时除了李老板,还有两个顾客,一个就是这位老者,还有一位是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人。

“你们看看这幅书法,写的是: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这很明显是佛教寺庙一些门前挂着的对联。

要真诚清净平等正确慈悲的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

看破了,放下了,才能更加自在,万事随缘,不必强求。

心中有佛,满眼是佛;心中有魔,遍地是魔。

人的善恶好坏,都在一念之间。”

七十多岁的老者指着店里挂着的一幅书法又说道。

“说得好,说得有道理!”

李老板在他说完后,夸赞了一句。

“你懂这么多,以前去过不少的寺庙跟道观吧!”

年龄五十岁左右的女人问老者道。

“自然去过,济公活佛出家所在的灵隐寺,年轻时我在那附近工作过好几年,经常进去玩,城隍庙、白云宫、太清宫、三元宫,我去的也多。

有条件的话,多去走走看看,对于感悟人生,有莫大好处,每次去,感受都会不一样!

这个就像你十几岁看一本书跟二十几岁看一本书,再到五十几岁看一本书。

书还是那本书,但给人的感觉不同,所悟到的内容不同。”

听老者所言,他也感受到这些话语很有道理,是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老人。

看见常顺过来,李老板对他点头笑了笑,让他稍等片刻。

他把手里提着的装在蛇皮袋里的东西先放到旁边,继续听他们说着。

最后这位老人又说到,人活着,首先要看破生死。

另外要好好的活着,活得有意义,人经历得越多,懂得越多,对这个世界本质看得越通透。

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是快入土的人了,任何事情早已看透。

父母健在,要好好孝敬父母,父母不在了,过好自己。

儿孙自有儿孙福,要学会放下,不去执着,才能更加自在。

老者最后把: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那幅书法买了下来。

50岁左右的女人也买了一幅书法,是个大的“佛”字,下面还有一些小字: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个常顺曾经听小说时了解过,相传为女皇武则天所撰写。

很深奥,也很通俗。

书法字写的很好,看落款“明空”,应该是法号,为僧人所写。

老者说比一些地方上的名人写的都要好。

很多人写出来的书法或者画出来的画,其实很一般,为啥值钱?是因为名气,要是没有名气,你写得再好,画得再好,也没人认可。

刚才那幅书法的“开经偈”,在挑选旧书时,他选到过一些佛教的经书,开篇都有这些内容。

这样的书,通常都是免费赠送的。

两人买的书法,都不是名家,价格很便宜,虽然装过裱,但每幅分别只卖了60、80块钱。

就如老者所说,民间其实有很多人的字或者画写的、画的很好。

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平台比能力重要!”

有本事的人很多,真正能发挥出才能的少之又少,被埋没的更多。

就算你是“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

这道理有了一定阅历的人都清楚。

老者买了书法并没有急着离开,那个中年女人付了钱倒是拿着她买的书法走了。

刚才并没有耽误多久的时间,二十分钟左右。

忙好两位顾客的事情,李老板看起了他带过来出售的物品。

因为昨天就已经进行了分类,所以在拿出来时,他们也是一个购物袋、一个购物袋的看着。

邮票、信封类,除了他提前选出来的带信封的黄军邮、金鱼邮票,还有其它好几张五六十年代的老信封,另外民国时期的信封也有两张,可惜上面没有邮票。

这些老信封,价值应该也很大。

邮票常顺之前对照过集邮册,没有发现特别值钱的。

信封,邮票之类,有六七斤重,至少有七八百张信封,最后两人商量的价格是3000块钱。

3000并不多,抵不上一张好邮票或者好信封。

那些票据,昨天找到的两张粮票“票样”,6张军用布票,一起2500元。

其它票据,粮油票、烟酒茶票、肉票、煤票、布票、车票、船票、各种零食供应票等,不低于2000张。

里面还有少部分特殊年代带语录的票据,这些一枪打,1000元。

老奖状、老报纸、毕业证、介绍信、书签、年画、海报、宣传画。

其中有好几张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也有特殊年代。

正当他跟李老板看着一张五十年代的老毕业证时,站在旁边的老者指着毕业证下露出来的介绍信,对他说了一句:

“小伙子,把这几张介绍信拿过来我看看!”

常顺随手拿了起来,简单看了几秒后就递给了他。

介绍信写的是某某食品厂,是沪市本地的,年份是特殊年代,上面红色方框印有“最高指示”。

“我以前在这个厂里也上过几年班。”

过了不久,老者又把介绍信还给了他。

“是吗?那可是好单位,有吃的。”

李老板听了他说的话,把介绍信拿在手里看了看,跟着道。

“比一般人好点吧,特别是农村,不过那个年代都困难,尤其是最艰苦的那三年!”

“你说的也对,59年到61年,那个时候,我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

李老板随口又说道。

“你还想吃肉?有口肉汤喝都是好的,城里有粮食定量的还好点,乡下吃观音土,活活饿死的人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