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集市开了三天后,里面的大小摊主们基本都已经撤了干净。

往常集市上几间草屋的木门也会被关上,夜间还会派人来巡视几遍,不然过不了一天,这里就会成为游民无赖们“借住”的地方。

但这次,占据几间草屋的大摊主们却还要在这里继续留几天。

按照原本计划,女娲氏今天上午就该回山上的住处,但因为提炼精盐的事情被耽误了。

为了避免上山的族人们担心,免不了要派一队人回去报个平安。

游商提出可以派一部分人进山跟着保护去报信的人,还可以顺便帮他们背送物资。

寒枝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不过她还是补充了一句,“你的人只能跟到山外围,里面就不能去了。”

只要还在外围的范围,就不会发现山里的制陶工坊,白陶的原材料还可以保密一阵子。

其实就算他们发现了原材料也没什么,不知道面包窑的内部构造,光凭现在烧制普通陶器的土窑,到不了白陶的烧制温度。

不过能瞒一天是一天,而且不让游商的人进山里面,也是为了试探游商的态度,假如她不管不顾的非要让自己的人闯进去,那就断绝了两方以后和平做生意的可能性。

游商收起脸上惯常的笑模样,正色,“小巫医,我和很多人换过东西,我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和你一样,我也不喜欢贪婪的人。”

于是寒枝便抽了十个族人准备回山中,游商则又派了十个侍从,一起背东西上山,顺便保护女娲氏的安全。

一支由二十个壮劳力组成的队伍,光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小部落的规模,只要不是太蠢,就知道不能惹。

兽皮肉干换成的粮食放进竹筐里,一人一根扁担,挑起两个筐。

游商觉得这扁担倒是很好用,一根棍子而已,就能让人挑起更多东西。

她已经发现了,风氏有很多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却异常好用的东西,似乎都是小巫医做的。

游商看了一眼寒枝忙碌着指挥的背影,很满意的点点头。

果然是和她一样的人!

“你要多少白盐?”等到回山的人走了之后,寒枝这才回转屋里,询问游商。

把盐的事情给完结了,她才好抽出手来安排那些奴隶的事。

奴隶们目前暂放在游商的几间草屋里面,寒枝准备让他们先养几天身体再干活。

游商想了想,回答“不多”。

今年出来的白盐主要是运往大城那边,明年的话,她要回去看看象群迁徙的时候会经过哪些部落,然后再计算一下需要多少白盐。

游商有一套自己的计数办法,不过因为不是很精准,有时候也会弄错数量。只是少量弄错对她也没什么影响罢了。

骨拿着一个记事本走到游商面前,“大城有多少人?”

游商愣了一下,有多少人这种事,她怎么会知道。

“那么大城有多少户?”骨继续问。

时下一家人的数量基本都不低于六人,只要知道多少户,就能大致推测出人数。

游商依然摇摇头。

她也不知道怎么说,到底多少人,她心里有个模糊的概念,只是不知道要怎么说,对面这个像猴一样的女孩才能听懂。

骨扭头看了寒枝一眼,意思是巫医,这生意到底怎么做。

寒枝想了想,觉得有必要和游商来一场深入的学习交流了。

一个成功的商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经常做生意的城市常住人口大概有多少呢?没有数据,怎么估算市场有多大?

游商肯定有她自己的一套办法记住人数,但无法说出来。这样很不利于双方交流,以后做生意的时候还多着呢。

共用一套计数体系,才是正解啊。

“我们虽然不常和人换东西,但我们有一套精准好用的计数系统,你要不要了解一下?”骨看着游商,十分热衷于传授知识的力量。

游商是个十足的生意人,当然不会拒绝。

寒枝也坐下来,准备一起学习。商业这方面她懂得虽然不多,但她是杂学家,前世什么都能吃一点,拿来和游商互相探讨,还是很够用的。

而这一次的谈话与商讨,让已经四十六岁的祝葵,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寒枝每说出一个陌生词汇之后,就会再用游商可以听懂的话解释一遍。

她一直是个很好的老师。

而游商则是个无比聪明的学生。虽然和骨比起来,她对于数字方面的敏感略逊一筹,但综合学习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人。

寒枝丝毫不意外,因为游商本就不可能是个平庸的人。

一位好的老师,遇上了一个狂热汲取着新知识的学生,这场众人以为很快会结束的学习会,一直持续了一周的时间。

游商每天都一大早敲开草屋的门,直到深夜才回到自己的住所。

如果不是因为她不回去,家里有太多人担心,她恨不得就住在集市上的草屋里,日夜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资源整合专家。”

这个称呼是寒枝说的,她说一个成功的商人,必然就是这样的专家。

游商在知道这个称呼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后,十分深以为然。

进山报信的风氏一行人早就回来了,同时带回山里族人一切顺利的消息。

栗还悄悄告诉寒枝,族人们又在山里成功烧制了很多白陶出来,不愁没东西卖了。

连续几天没日没夜的学习后,游商让人从地窖的粮仓中拉出了不少粮食出来,要送给风氏。

“这是我在南边收来的粮食,叫做稻,我本来是想让这里的人耕种稻子,可他们光是种粟就已经费尽力气,没人敢做第一个种植这种稻米的人,就怕种坏了没有收成。”

游商原本的想法是很好的,多一种粮食,就多一种保障。南方多种粟,北方多种稻,不是很好吗?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南方人认为不需要很多水的粟一定不好种,北方同样觉得需要很多水的稻米难伺候。

就连大河流域这种气候适宜,既可以种粟也可以种稻的地方,人们也坚持只想要多种些黍米。

一个新的物种,以及随之而来需要学习的新技术推广,从来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