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插队的地方在d市北郊的红石公社、红旗大队。
一下火车,几人就看到在站台靠出口的地方子有举着‘红石公社、红旗大队’、也有举着‘上石公社、胜利大队’....等数十块牌子的一溜黝黑汉子,站那儿。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几个公社知青办的干部。
别问徐进端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貌似他也曾是从知青办干事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等下车后,几人才发现这一车的知青还挺多的。
..........约莫有近百人!
和徐进端一起去红旗大队的共六人—— 杨红樱、万鹏、苏芳芳、钱琳、赵正茂、凌盛。
与大部队相比,他们是办好手续最早跟着牛车离开火车站的。
赶牛车的大叔姓黄,一路上杨红樱和苏芳芳问了黄叔很多问题,比如住宿、比如吃饭、比如干农活等等。
倒是几个男生安安静静地听着,什么都没说。
不过女生们这一问,也让几人大概知道了知青点如今的情况了。
知青点是之前村里地主家的四进宅子修建的。
前院、中院如今住了二十多人,有一起吃饭的,也有单独开伙的;住宿方面有单人住的,也有四人间、八人间。
区别在于,四人间、八人间的炕和屋顶都由村里负责维修,知青们不用自己付钱,单人间的话,就得自己全权负责了。
赵正茂用胳膊肘顶了顶徐进端的胳膊,悄声问:“你住单人间吗?”
徐进端低声回:“不单独付房租就住。”
赵正茂又问:“你会做饭吗?我会做饭的,要不咱俩单独开伙。”
徐进端抬头第一次正式看着赵正茂,这一看,才发现,这孩子才是这年代真正的帅哥。
一张极其周正的脸上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皮大眼,高挺的鼻梁、极深的人中,让唇线显得尤其清晰。
此时被徐进端看得两颊发烫,............,小孩哥居然脸红了!
徐进端收回视线,点头:“好!”
然后低下头不再说话。
剧情里的上一世好像没这一出。
坐在他身边的是杨红樱,一直都是杨红樱在叽叽喳喳地说话。
这一次因为几个痘痘什么都不一样了呢!!
“停停停,黄叔,停车。”这是钱琳。
“吁......闺女,啥事?”
“黄叔,这供销社有热水瓶卖吗?”
“有,这是东方红大队代销点。”
“等等我,我去买个热水瓶。”
钱琳说着就跳下车,朝代销点奔去。
“叔,咱大队有代销点不?”
“有的,不过热水瓶不多,你们要是要买可以去这看看,我等你们。”
话没说完,杨红樱和苏芳芳都跳下了车,万鹏朝赵正茂和徐进端投去询问的眼神,两人摇头。
万鹏也下了车。
不一会儿,除了万鹏,仨女生一人捧着一个热水瓶回来了。
万鹏上车后问:“叔,一会儿还有经过的代销点吗?”
黄叔道:“还能路过两个,咱大队在最里面。”
在进入红旗大队前,几个男生都买了热水瓶,徐进端还买了5斤煤油、一盏油灯。
为此,其余几人还问了黄叔,大队代销点是否有煤油和油灯卖。
黄叔的回答是肯定的。
几人这才安下心来。
唯有杨红樱时不时会把目光转向徐进端,也不知在想什么。
徐进端却只当不知。
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在下午一点多进了红旗大队地界。
相较于清一色茅草顶的木屋,靠近村委山脚那一排青砖瓦房是如此的醒目。
牛车停在村口的大队部门口。
大队长黄大根麻溜地给六人办好手续,一人发了120元知青补助。
“今年国家给来这里的知青补助是180元每人,但这钱咱不能都给你们。”这黄大根还真是直率的一批。
只听他继续道:
“咱要给你们修知青点,秋收前你们的口粮也得从队里支,这都得花钱,所以一次性扣除60元每人。这钱咱大队都是报过公社,公社同意的。这必须跟你们说清楚。”
见几人点头,表示没意见,黄大根继续道:
“知青点后院现在还有三间六人间大屋,12间单人屋。六人大屋,是马上就能入住的,炕、顶、门窗都是新修的。单人屋没炕、破顶、没门窗。如果要住单人屋的,每人出10块钱修理费。三天,村里就可以给你们弄好。”
一小时后,六人从大队部出来,去了大队粮仓领粮—— 每人20斤玉米面、10斤粳米、20斤红薯。
牛车拉着几人的行李和口粮去了知青点。
..........知青点后院有独立的门!Nice!
几人看了单人间,定好后,和赶牛的黄叔说了。
待大家都选好后,徐进端才慢悠悠地选了东厢南耳房,靠近赵正茂的房间。
既然两人要搭伙吃饭,总不能离得太远不是。
且,东厢南耳房之前是东厢主人的小库房,气息很清爽,又有个独立近4平米的天井,还能自己种点小蔬菜。
杨红樱看着徐进端选的房间,眼神暗了暗,暗骂自己真蠢,可现在换也不可能了。
男生都住东厢,她不可能不顾名声住在男生这边。
老黄叔见几人都分好了房间,点头告辞。
临走时还说了句:六人间炕上有炕席,擦擦晚上就能睡。
住的地方就这么安顿了下来。
下午收拾好这几天临时住的屋子后,男生去找水源,女生去村里找可以买小日用品的地方。
水源很好找,就在知青点小路穿过一片小树林山脚下的绿江。
绿江水很清澈,江面很宽。
万鹏看着江对岸与这边差不多低矮的房子道:“那边就是东夷了。”
赵正茂低喃:“难怪来这里插队还要政审。”
徐进端什么都没说,而是朝身后的大山看了眼道:“我去山上转转,捡点柴。”
赵正茂往水里扔了块石头道:“我和你一起。”
这里显然不是村里经常上山走的路,走了不到50米就没路了。
也好在因为没路的缘故,枯枝还是挺多的。
不一会儿,两人就捡了两大堆柴,赵正茂显然是第一次经历这事,看着两堆柴问:“这要怎么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