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讲座
熊亮抬眼,发现是七年级的一个体育老师,他赶紧从地上爬起来,“老师好。”
“你哪个年级哪个班的?”孙亮问道。
“八(五)班的,”熊亮回答,他这会儿呼吸已经平复了一些,说话也没有那么喘了。
孙亮挑眉,牛犇他们班的。见熊亮一直往旁边看,他也跟着望过去,发现苏子轩和另外两个男生在那,想到苏子轩也是八(五)班的,孙亮赶紧朝他招招手:“苏子轩,过来把你们班同学扶回去。”
苏子轩他们三个本来就是过来接熊亮的,刚才见孙亮在跟熊亮说话才没过去。听到孙亮的话,苏子轩立刻跑过去,扶住熊亮,笑嘻嘻的跟孙亮打了个招呼就带熊亮往回走。
一边走,苏子轩一边调侃熊亮,“你行啊,刚才把七年级那几个准校队的给套圈了。”
付欢也跟着附和,“就是,我看那个孙老师看你眼睛在放光。怕不是又想拉你进校队。”
“我才不进,每天都要比别人早到学校半个小时,多辛苦啊。”熊亮嘴上抱怨着,脑子里却在回想着刚才那个狗屁系统说的什么参赛名额。
该不会真让他去比赛吧?
庆幸的是,直到上完第一节课,那个系统再没作妖。
因为他主动找语文老师去背了课文,再加上当时他状态实在太过吓人,语文老师没有再追究他默写不过关的事。
不过罗敬和郭乐柠他们两个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俩是除了熊亮之外默写最差的两个,语文老师不但打了他们每人十下手心,还罚抄了默写,还被拍了照片单独发给了家长。
这么一想,熊亮不知道该同情自己还是该同情他俩了。
听说今天有个专家来开讲座,熊亮本来不是很关注这件事,照他之前的想法,这种讲座的就是给前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开的。建设祖国的重任交给他们就好了,他这种榆木脑袋,就适合在家里当条咸鱼,也没有什么翻身的打算。
可今天上午的经历,让熊亮有了新的想法。那个专家不是搞什么信息技术的吗?
是不是可以跟他打听打听系统的事儿?
所以熊亮现在有点小期待。
米格出现在教室门口,喊学生下楼去阶梯教室集合时,就注意到了熊亮的异常。
看来今天他是被自己折腾够呛。
“一会儿排队进阶梯教室,按个子高低排队,如果近视看不清的可以和同学协商个别调整。”米格先叮嘱了一下落座问题,“中间12-16排是我们班的位置,落座以后注意保持会场安静,后面有互动问答环节,你们可以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好!”
“走吧。”米格说道。
学生们拿着笔和本,有说有笑的走出去。
神龙中学最有排面的应该就数新教学楼的阶梯报告厅了,除了市里组织评教活动偶尔会带学生来这里之外,只有每年新生参加入学仪式会来这里一次。
熊亮找陈奕阳换了个靠前一些的位置,他旁边坐着的是刘家朗。
见熊亮换过来做,刘家朗还觉得有点纳闷,“你怎么跑前面来了?”
“我在后面看不清。”熊亮说。
他这话不仅惊到了刘家朗,还引得前排坐着的王家兰回过头。
熊亮尴尬的对着王家兰笑笑,“我今天有几个问题想向专家请教。”
王家兰没有在意,回过头继续小声和郑好交流。
“你昨天晚上怎么没和班主任问啊?”
刚才过来的路上,郑好跟她说昨天晚上班主任去她家了一趟,但是郑好忘记跟班主任讲刘子涵那件事了,现在郑好问她该怎么办。
王家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看看左边坐着的徐秋雅,又看看右边坐着的郑好,如果她不坐这该多好啊?
“那要不我还是晚上放学回去后直接回绝了她吧。”郑好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
“也行,你顺便问问她什么时候来上学,说班里同学都挺担心她的。”王家兰又补充道。
刘子涵在班上人缘不太好,平时除了郭明义那几个男生确实没人乐意跟她玩。倒不是她们故意排挤,主要是女生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最开始她和徐秋雅玩的好,跟林雨彤和刘娜有矛盾。后来她和徐秋雅不好了,别的小圈子也融不进去了。
不过,她出了那么大的事儿,班上同学也都挺愧疚的。徐秋雅还说给刘子涵打过电话,可是电话打不通。
“你们在说什么?”徐秋雅突然侧身问王家兰。她刚才好像听王家兰提到什么担心谁,“谁生病了吗?”
“同学们都静一静……”
王家兰本来想说些什么,台上的秦校长突然出声,示意大家保持安静,她只好闭嘴。
与此同时,一群领导簇拥着一个头发斑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报告厅门口。学生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门口,领导们默契地放慢脚步,让老人走在前方。老人微微颔首,向在场的师生们示意。
刹那间,掌声雷动。
“这就是张家山院士?比我在网上搜到的照片老了好多啊。”王家兰小声说道。
顾子兮坐在郑好另一侧,听到王家兰的话后,向她解释道:“你搜到的没准都是几年以前的了,那肯定比真人年轻啊。像荣誉墙上展示的院士照片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的,除非是有了重大的学术成就、获得了重要荣誉;当然也可能是照片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机构整体升级之类的情况。”
“哦,还有这种说法啊。”王家兰了然的点点头,“不过这位张院士看起来真的很有学者气质。”
“那当然。”顾子兮颇为自得的说道。
说起来,她也有大半年没见过张爷爷了,上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没有这么多白头发。
郑好听着王家兰和顾子兮的对话,不由的多看了顾子兮两眼。
终于,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家山走上了讲台。
讲座开始,他并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提及了自己的初中生活。讲起自己如何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偶然间接触到了计算机,又讲起后来为了多了解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怎样节约下生活费,只为了买一本和计算机相关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