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萧听完两人的汇报,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端起旁边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不错,辛苦你们了。”他放下茶杯,声音平淡,“但这只是第一步。”

宋清和与孙明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

“大人,接下来……”宋清和躬身问道,他已经习惯了林萧总能提出一些出人意表却又直指核心的计划。

林萧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负手而立。

“吃饱穿暖,只是最基本的。”林萧缓缓开口,“人活着,不能只像牲口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繁衍生息。”

他转过身,看向宋清和与孙明德,眼神变得深邃而明亮:“我打算,在全郡各地,逐步建立学堂。”

“学堂?”孙明德愣了一下,没太明白。

宋清和却是浑身一震,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惊骇:“大人……您的意思是……要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对。”林萧点头,语气肯定,“我的目标是,将来有一天,青麟郡所有的适龄孩童,无论男女,无论贫富,都能进入学堂,读书识字,学习道理。”

“嘶——”宋清和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头皮发麻。

孙明德也瞪大了眼睛,虽然他是个粗人,但也明白这其中的分量。让所有孩子都读书?这……这怎么可能?!

“大人!万万不可啊!”宋清和急忙上前一步,声音都有些变调了,“这……这简直是……是……”他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只能连连摆手,“大人,您可知,要建多少学堂?需要多少先生?耗费多少钱粮?”

他语速极快地解释道:“自古以来,读书识字都是士绅官宦之家才有的特权!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哪有余钱去供养一个读书人?更何况,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需要人手,半大的孩子也是重要的劳力,谁家舍得把孩子送去学堂?”

“还有先生!这年头,识字的本就不多,愿意屈尊去教那些泥腿子孩童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就算找到了,束修(学费)又从何而来?难道全由官府承担?那将是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开销!我们……我们根本负担不起啊!”

宋清和越说越激动,脸色都涨红了:“而且,大人,恕下官直言,若是人人都读书识字了,那……那谁还愿意去种地?谁还愿意去做工?岂不是……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这番话,几乎是吼出来的,可见宋清和内心的震动和担忧。

在他看来,林萧这个想法,简直比之前的三成地租还要惊世骇俗,完全是颠覆了千百年来的规矩和社会秩序!

孙明德在一旁听得也是心惊肉跳,虽然他觉得让孩子们读书是好事,但听宋清和这么一分析,也觉得这事儿太难了,简直比登天还难。

林萧静静地听完宋清和的话,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他理解宋清和的担忧,这确实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普遍认知。

“你说的这些困难,我都知道。”林萧语气平静,“我没说现在立刻就要实现,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但这个方向,我们必须走下去。”林萧的目光变得坚定,“只有让更多的人识字明理,才能真正开启民智,才能让这片土地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力。至于你担心的,人人都读书了没人干活?那是杞人忧天。”

他顿了顿,继续道:“学堂教的,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各种生存的技能,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将来,优秀的可以继续深造,成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其他的,回到各行各业,也会是更懂道理、更有见识的农民和工匠。这难道不好吗?”

“至于钱粮和先生……”林萧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只要我们青麟郡能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钱粮不会是问题。先生嘛,初期可以从我们自己人里培养,也可以招募一些愿意为理想而来的读书人。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宋清和看着林萧那笃定的眼神,听着他描绘的蓝图,内心的惊涛骇浪慢慢平复了一些,但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他知道林萧总能创造奇迹,可这次的“奇迹”,实在太大了。

“大人高瞻远瞩,下官……佩服。”宋清和定了定神,又想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可是大人,就算解决了学堂和先生的问题,还有一个关键……书籍。”

他苦笑着摇摇头:“如今这世道,书籍本就金贵。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还是那种粗糙易碎的麻纸,稍微保存不当就毁了,价格还死贵。大部分重要的典籍,还得靠竹简来记载流传,那玩意儿笨重不说,抄录起来更是费时费力。寻常人家,别说买书了,就是见都难得一见。没有足够的书籍,这学堂……也办不起来啊。”

孙明德在一旁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他虽不爱读书,也知道书那玩意儿金贵得很。

“嗯,书籍确实是个大问题。”林萧点点头,似乎早有预料,“现有的造纸术太落后了,竹简更是效率低下。”

他看向宋清和,眼神里带着一丝神秘:“不过,书籍的事情,我会想办法解决。给我点时间,到时候,我会让书籍不再是奢侈品,让知识能够更容易地传播开来。”

看到林萧这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宋清和虽然不知道他具体要怎么做,但心里却安定了下来。

“下官明白了。”宋清和不再多言,将此事记在心里。

“对了,大人,”宋清和想起另一件事,连忙汇报,“算算日子,再有半个月,就到秋收了。今年风调雨顺,各地报上来的情况看,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特别是推广了良种的地区,长势喜人!”

一提到粮食,宋清和的脸上就洋溢着喜悦。

粮食,是这个时代的命根子,也是青麟郡如今稳定的基石。

“嗯,知道了。”林萧点点头,“秋收是大事,各项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确保颗粒归仓。另外,粮仓的修建也要加快,我们手里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

“是!大人放心!”宋清和与孙明德齐声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