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 7 月中旬,在风云激荡的武昌,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重重安保下悄然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肩负使命,齐聚于此,他们不会知道今天就是整个华夏历史拐点的开始,今天将做出关乎华夏命运走向的重大决定。
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全场安静了下来,与会的一众党员神情凝重,低头为那些牺牲在反革命暴徒屠刀下的党员和革命群众默哀,反革命的血腥大屠杀,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击着每一位红色党员的内心,让大家深刻认清了只执着笔杆子,忽视枪杆子的惨痛后果。
尤其是北方党组织及领袖惨遭东北军阀杀害,更是无情地暴露了反动军阀狼狈为奸、一致对抗革命的丑恶嘴脸。
武昌都督府内,灰砖灰瓦构筑出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会议中,一名年轻党员义愤填膺地站起身,大声疾呼:“必须对汪季新等反革命分子予以坚决回击,重拳出击,否则,革命必将毁于一旦,我们也会被敌人屠戮殆尽,当下,应立即行动,向汪季新摊牌” ,说到激动处,他难掩愤怒,重重地拍了下桌子,声响在寂静的会场内回荡。
话音刚落,另一位年轻人迅速起身,神情冷峻:“如今汪季新首鼠两端,摇摆不定,根本靠不住,当下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危险步步紧逼,我们必须自救,既然中央的同志在场,那就先请中央的同志先发言吧” ,他的话落下,会场内响起一阵稀稀拉拉的鼓掌声。
一位中年人稳步站起,目光扫过在场的诸位同志沉思了片刻开口道:“既然广州的同志希望中央表态,那我便代表中央的同志发言,这些年,我们努力培养的工农力量,在反革命的疯狂打击下,转瞬之间便折损大半,中央痛心疾首。”
“民红两党本有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革命大业” ,中年人越说越激动,片刻之后好i不容易才平静下来,这时,又一位年轻人听到此人立马站起身,言辞激烈道:“没错,民红两党早有协议,理应一致对外、联合革命,可如今呢?民党竟用共产国际支援的武器屠戮我们!我们必须武装起来,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与反革命势力继续战斗,才能重启北伐,打倒军阀和列强” ,年轻人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瞬间点燃了会场的热情,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中年人见会场气氛渐趋失控,赶忙高声呼喊,努力让会场安静下来,随后大声说道:“我们必须斗争,但绝不能盲目行事,否则同志们的鲜血将白白流淌,当下,正面对抗时机不成熟,贸然开展武装斗争恐难成功,,现在有个办法,我们先把枪支交出去。”
此言一出,会场再度哗然,不时有人站起身质问:“为什么要交枪?谁能保证交了枪,民党反动派就不会继续对我们下手?” 台上的中央代表们见状,焦急地拼命敲击桌子,试图恢复秩序,待会场逐渐安静下来。
中年人接着解释道:“我们总共也没多少枪支可交。既然数量有限,全部交出去又何妨?汪季新的武昌政府以及南京政府里,有不少同情我们、支持革命的人士,等我们把全国的工农力量都交出枪支,反动派便没了借口,那些支持革命的民党人士,自会为我们争取权益。”
正说着,一名同志神色匆匆,手持一封电报快步跑上台,将电报呈递给中央代表。首位接过电报的同志只匆匆一瞥,脸上瞬间浮现出痛苦之色,在场众人见状,心中涌起不祥预感,会场渐渐安静下来,大家不由自主地围拢过去,即便满心不愿,却还是听到了那个如晴天霹雳般的噩耗。
会场内,众人再度自发默哀。就在此时,一名年轻人气势如虹地站起,声音坚定有力:“我们绝不能交枪,一条都不行!交了枪,党就会重蹈牺牲同志的覆辙,民党中那些所谓同情革命、支持北伐的政府靠得住吗?靠不住!此刻交枪,就是自寻死路。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武装斗争!过去,我们批判民党只注重武装运动,不抓笔杆子,而我们自己只抓笔杆子,忽视枪杆子,结果换来的是残酷的大屠杀,所以,我们坚决不能交枪!”
台上的中年人皱起眉头,反驳道:“你这是危言耸听!”
年轻人毫不退缩,直视对方,质问道:“你们都是身处革命前沿的同志,为何执意要交枪?”
另一个人赶忙起身解释:“这是为了保护工人阶级,留存革命力量,只是权宜之计。待日后力量壮大,我们再全力建设红色政权。”
年轻人却丝毫不买账,斩钉截铁地回应:“我国工人数量本就有限,工业基础薄弱。相反,农民才是我国的主体。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不同,只要解决土地问题,将农民武装起来,他们便会成为燎原之火,成为革命的坚实基石与主力力量。”
中年人一听,认定这是 “歪门邪道”,当即怒喝:“立刻让他出去!” 年轻人离场直接往外走去,等年轻人出去之后,主席台上传来一个声音:“同志们,我这里有一篇其他同志的大会发言。因他本人无法亲临现场,特委托我代为转达。”
佰民先生缓缓起身,手中的文稿念出“党中央、各位同志,由于特殊原因,我无法来到现场,现拜托佰民先生转述我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必须开展武装斗争,须知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革命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没有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便无法凝聚力量,推动全国革命进程。”
周亦云的观点抛出后,会场陷入一片沉思。片刻,按照党的民主原则,现场组织进行投票,每一位代表都深知,手中这一票,每一位代表都深知,手中这一票,至关重要的,将会决定为中国革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