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府。
按察使指挥佥事林敏府邸。
林敏抚摸着手中泛着红润光泽的玛瑙扳指,这是从苏门答剌走私过来的,他视若珍宝。
林大管家将话说完后,便匆忙从浙江离开,直奔福州而去,留下独自沉思的林敏在书房内思索着。
“老爷,大老爷下了命令,咱们从何处开始下手?怎么下手?”
林敏思索了许久,双眸缓缓眯了起来,微笑道:“宁波。”
“宁波府?”
林敏笑容满面道:“是啊,宁波府,那里靠出海口,倭寇从那登陆很正常吧?”
林家三兄弟府上的管事也是三兄弟,分别是林大、林二、林三。
三兄弟自幼被林家祖上收养,小时候就伺候着三名少爷,精明能干,许多商业走私之事,皆是他们负责,对林氏也绝对忠诚。
林二有些担忧,道:“宁波府那边有杨廷和,此人履历不简单,虽然看似是被朝廷抛弃了,可先南京后宁府,哪个地方不是富饶之地?”
“老奴怎么觉得朝廷这分明是在培养杨廷和?”
“他坐镇宁波,我们在宁波屠村……”
林敏打断他的话道:“就因为杨廷和在宁波,我才要选择从宁波下手,他要在舟山和明州,那我就从这两地下手!”
“知道为什么吗?”
“他正在调查我们,如果他辖下出现如此乱子,只要稍稍弹劾,杨廷和就要吃罪离开宁波,一石二鸟!”
林二恍然大悟,忙不迭道:“老奴这便去安排。”
林敏笑了一下,道:“做干净点,千万不要留下祸患!”
“喏!”
……
子夜时分,宁波府,小渔庄是宁海县靠海的一处村落,村民有一百六十五人,是一处小村落。
年关的喜庆氛围还未过,村民们早早带着喜悦的笑容入了梦乡。
这些年来,虽然他们生活贫困,但在近海内河内打一些鱼虾,也足够自己生存下去。
浙东的农业不发达,尤其靠海,盐地无法种植庄稼,只能靠海吃海,但是朝廷下了禁海令,他们也不敢随意下海,顶多只是在近海捕捞一些鱼虾。
此前这些村民是没这个胆子的,官府抓到了要重罚,每年收入本就不多,被官府再重罚一次,一年生计都要发愁。
但自杨廷和履任宁波知府后,对此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是将渔民这点生存权利都剥夺,这些小民怎么活?
杨廷和虽然古板迂腐,但对待百姓是真的上心。
下弦月高挂,微弱淡淡的光芒洒在这座安逸的靠海小村的土地上。
丛林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而后一直数十人持刀缓慢靠近小村落。
“一个不留!”
为首的黑衣汉子厉声开口,他们手里居然拿的都是制式倭刀,倭刀的伤口很容易被辨别出来。
一名名黑衣汉子悄无声息进入了熟睡的村民房间。
一阵阵噗嗤声此起彼伏。
“阿娘,我要尿尿。”
“自己去吧。”
稚童不过六七岁的模样,睡眼惺忪的走到外面,撅着屁股撒尿。
下一刻。
“鬼……噗嗤!”
小童再也无法开口,脖颈上血液冲天而起,摇摇晃晃倒在血泊之中,鲜活性命就此陨落。
……
天亮了。
天黑了。
杨廷和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厥过去,他不确定的在问一旁佐贰官道:“一,一个村落……全部村民都死了?”
“回,回大人,是,是啊。”
杨廷和怒火中烧,厉声道:“去宁海县,现在就去!”
“备轿。”
“备他娘的甚么轿子,弄马来!都给本官骑上马,火速去宁海!”
几名宁波府的文官跟在杨廷和身后,只是这群官吏心里叫苦不迭,哪里会骑马,大腹便便的样子,翻身上马都费劲,看着杨廷和骑马火速飞奔而去的背影,一众人都吓坏了,赶忙对旁边的武官们道:“还愣着干什么呀!”
“上马,带我,跟上杨大人啊!”
“喏!”
……
下午时分,杨廷和便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宁海县小渔庄,宁海县令踉跄的 朝杨廷和飞奔而至:“大,大人……这……”
“你他妈的怎么不去死!”
杨廷和怒火中烧,劈头盖脸的就骂,再迂腐的书生也有几分火气,一向沉稳的杨介夫这次真的急火攻心了。
一百多条鲜活的性命啊……全部被屠杀了!
宁海县还配备了抗倭卫所,全部都归县令管辖,宁海县令在宁波下辖几个县中权力是最大的!
现在一百多条命没有了,县令居然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更别提凶手的踪迹了!
“凶手呢!本官问你凶手呢!”
“找不到凶手,把你头上的乌沙给卸下来!父母官啊,你踏马的是他们的父母,你孩子被杀了,你还能安稳的站在这里?”
府衙的几名文官赶紧安抚杨廷和,道:“杨大人消消气,这定是周围贼寇马匪所为,此前北平也出过此等事件。”
杨廷和瞪大了眼睛,盯着眼前这名府衙的通判,指着旁边的吏曹道:“给我卸下他的乌沙!”
“辞官奏疏明天我送吏部!”
都到这个时候了,这群人居然还想着平息事件?还怕牵连自己,想对上面撒谎说是马匪?
这可能吗?
再厉害的马匪能做出这种泯灭人性的事?
“你是宁海知县,调查一天了,什么结果?”
宁海知县赶忙道:“回大人,看伤口……有可能是倭奴所为。”
“有可能?”
“定是倭奴所为,明朝的制刀不会出现这种大面积的刀伤口,仵作验明过,基本全部一刀毙命,财物全部被掠夺一空。”
倭奴……
杨廷和闭目沉思,亲自朝村落内走去,待看到家家户户躺在血泊中的老人、孩子、妇女的时候,他的心如同被针扎了一般。
还有几名妇子竟赤裸躺在血泊中……畜生!
“将,将尸体收拢好,体面点。”
“彻查!”
“去县衙。”
杨廷和下好一道道的命令,便火速朝宁海县衙而去。
外面的官吏纷纷站在二进公堂外,等杨知府下令。
杨廷和闭目凝思,将冲动的情绪收敛,逐渐恢复些许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