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酒话供销情 > 第71章 两地新移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章 两地新移民

在宁静的自强村,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日子过得平淡如水。村头的小溪潺潺流淌,没有一丝波澜,就如同这个村庄里的人们一样,过着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在张大肚子归来的那一天被打破了。他的出现,犹如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溪流,激起了层层涟漪,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宁静。

张大肚子在黄家住了没几天,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夜幕降临,他独自坐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昏暗的灯光在他脸上投下一片阴影,映照出他那满是愁容的面庞。

同村的大锁子得知张大肚子回来后,特意前来探望他。当他走进小屋,看到唉声叹气的张大肚子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好奇和关切。

“张哥,你咋这么快就撤退了呢?”大锁子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

张大肚子猛吸一口手里的烟,吐出浓浓的烟雾,苦笑着说:“大锁子,没钱真是寸步难行。在黄家,累死累活还搭钱,以后我拿啥子养活自己哟。”大锁子无奈地点点头,安慰了几句便离开了。张大肚子决定养好伤就出去打工,继续老本行工作。

有一次,张大肚子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知道吗?宝东的录像厅可不得了啊!”我好奇地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压低声音告诉我:“那录像厅每晚刚开始的时候都很正常,放一些普通的电影。但是到了九点以后,他们就会清场,把孩子和年轻人都赶走。”

我心里暗自嘀咕,这是为什么呢?张大肚子接着说:“然后呢,他们会对剩下的人每人收一元钱,再放的片子可就不一样啦!”我迫不及待地问:“那放的是什么片子啊?”

张大肚子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说:“嘿嘿,放的可都是黄片儿啊!”我听了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瞪大了眼睛,看着张大肚子,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社会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心里不禁感叹。原本以为录像厅只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地方,没想到竟然还有这种事情发生。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感到有些陌生和困惑,同时也对那些放淫秽片子的人感到愤怒和厌恶。

王玉林的内心深处,一直被张大肚子有相好这件事所困扰,这就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入他的心房,无论怎样都无法将其拔除。这个念头如同幽灵一般,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令他心烦意乱。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某一天,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消息,却成为了王玉林心中那根刺被拔出的契机。他偶然得知李清伟的兄弟媳妇独自在家,这个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王玉林瞬间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暗自思忖着,这或许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玉林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竟然穿上了一条透明的内裤,然后毫不顾忌地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李清伟兄弟媳妇的屋里。

就在那个女人全神贯注地坐在屋里做针线活的时候,突然间,她的视线被一个身影吸引住了。她定睛一看,竟然是王玉林,而且他竟然是不怀好意,眼睛里流露出淫邪,那笑脸让人想起发情的公猪。

女人的心跳瞬间加速,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一般。她被吓得手忙脚乱,手中的针线像失去控制一样,“啪嗒”一声掉落在地上。

“你……你想干啥?”女人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恐惧而颤抖着,她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恐地看着王玉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

然而,王玉林对于女人的反应却完全不在乎。他一脸无赖地径直走到凳子前,一屁股坐了下去,然后还故意岔开双腿,露出那让人不堪入目的透明内裤,里边黑乎乎的一团,就象有动物藏在那里。

王玉林眯缝着小眼睛,观察着那女人的表情变化,恬不知耻地问道:“你说,这是啥?”

面对王玉林如此无耻的行为,女人满脸涨的通红,心跳达到了顶点,她已经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羞辱和惊吓。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转身冲向门口,慌乱地夺门而出,仿佛身后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在追赶她一样。

从那以后,女人就像着了魔一样,逢人便说起这件事,而且说得绘声绘色,仿佛她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一般。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子。人们议论纷纷,对王玉林的行为指指点点,然而发情的公猪是不会停止躁动的,王玉林隔三差五就过去献殷勤,手里还亮出新票子。那女人见钱眼开,渐渐就安稳下来,不再躲开身子,但也没有马上就范。

有一次王玉林又去了,李清伟得知这件事后,气得火冒三丈,他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他二话不说,拉着媳妇就往王玉林家走去。

到了王玉林家门口,李清伟连门都顾不上敲,飞起一脚就踹开了那扇破旧的木门。只听“砰”的一声,门被踹得摇摇欲坠,差点就掉下来了。

此时的王玉林正悠闲地坐在屋子里,翘着二郎腿,嘴里还哼着一首小曲。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风暴,当他看到李清伟两口子气势汹汹地冲进来时,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但他还是强装出一副镇定的样子。

“王玉林,你个混蛋,你为啥要欺负我兄弟媳妇?”李清伟怒目圆睁,瞪着王玉林,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把屋顶都掀翻了。

王玉林被李清伟的气势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嘴硬地狡辩道:“我……我没干啥啊。”

“你还敢说没干啥?”李清伟的媳妇也不是好惹的,她指着王玉林的鼻子骂道,“你别在这里装蒜了,你干的那丑事,全村人都知道了。你再敢胡来,我们就报警,让法律来收拾你!”

听到“法律”这两个字,王玉林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汗。他知道,一旦报警,自己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他的嚣张气焰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恐和懊悔。

“我错了,其实我就是串门,我再注意就是了……”王玉林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低着头,喃喃地说道。

“我弟弟年轻时候精神不好你是知道的,在医院好几个月,你要是给气犯病,这责任可就大了。”李清伟警告王玉林。

从那以后,王玉林在村里表面上消停了一阵,屯子里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偶尔有人还会提起这场令人不齿的风波。但是时间一长,王玉林又开始偷偷摸摸过去了,据说他还得逞了。说来奇怪,也许是钱起到了关键作用。

九十年代,在自强前屯这个地方,高氏一家的生活就像被一片浓密的乌云笼罩着,高老爹劳碌了大半辈子,却从未有过一天能够安安静静、轻轻松松地休息一下。他每天都在为了家人的生计而操心劳累。

而高大嫂更是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之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只留下了一个年幼的侄女。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所有的生计重担都像一座沉甸甸的山一样,压在了高大哥的身上。

高家那两个被人们戏称为“高考钉子户”的兄弟,哥哥叫高大勇,弟弟叫高大猛。这对兄弟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然而,这条道路却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异常崎岖难行。

他们已经连续参加了六七年的高考,每一年都怀揣着满满的期望走进考场,可每一年都带着深深的失望走出来,最终都名落孙山。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丝毫想要放弃的念头,反而越挫越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信总有一天能够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逆袭。

家中的经济状况一直都很紧张,生活的重担像一座山一样压在大哥高大义的身上。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劳作,希望能从那少得可怜的种地收入中多挤出一些钱来供两个弟弟上学。

这些钱,每一分每一毫都来之不易。它们不仅浸透着哥哥高大义辛勤劳作的汗水,更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叹息。他常常望着那片贫瘠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屯里的人们看到他们一家的情况,目光中既有同情,也有疑惑。不少人在背地里议论纷纷:“这俩孩子,何必如此执着呢?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考上,还不如早点放弃,出去打工赚钱呢!”这些话像一根根针一样刺痛着高大义的心,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弟弟们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然而,命运的转机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悄然降临。教育政策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每年都在轻轻地吹拂着,带来新的变化和机遇。这股春风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默默地关爱着每一个学子,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光明。

就在这一年,这股春风似乎特别眷顾高家,尤其是小弟弟高大猛。他就像一颗深埋在泥土中的种子,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着发芽的时机。终于,他等到了这股春风的吹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高校扩招的消息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高大猛的前程。这个消息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考上了一所中专。

当他手捧着那封珍贵的录取通知书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欢呼。那封通知书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晶,是他通往梦想的通行证。他激动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高大猛双手紧紧地攥着那张纸,仿佛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一般,生怕它会突然像一只受惊的鸟儿一样飞走。他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掌心也渗出了一层细汗,但他浑然不觉,只是死死地盯着那张纸,仿佛要将它看穿。

泪水在高大猛的眼眶里打转,那是多年的汗水和坚持所汇聚成的感动。他知道,这张纸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纸,它承载着他多年的梦想和努力,是他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每一个深夜里的挑灯夜读,每一次考试前的紧张复习,每一回面对困难时的咬牙坚持,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哥,我考上了!”高大猛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奔回家,手中的通知书在空中挥舞,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他的成功。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但却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喜悦。这是他多年来一直期待的时刻,如今终于来临,他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世界之巅,俯瞰着一切。

高大勇正在屋里忙碌着,听到弟弟的呼喊,他像触电一般,猛地从屋里冲了出来。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高大猛手中的通知书上,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涌上心头。

高大勇像一头饿虎扑食一般,猛地一把将通知书从弟弟手中夺了过来。他的眼睛瞪得浑圆,仿佛要把那薄薄的纸张看穿,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他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手指紧紧捏住通知书的边缘,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

高大勇逐字逐句地阅读着通知书上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像是跳动的音符,在他的眼中奏响着胜利的旋律。他的嘴角渐渐上扬,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弟弟的骄傲,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真的!猛子,你真行啊!”高大勇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和自豪,他的眼眶也渐渐湿润了。他用力地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这一拍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对弟弟努力的认可,有对弟弟未来的期许,更有对弟弟成长的欣慰。

开学的日子终于来临,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高大猛背着那已经有些破旧的行囊,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脚步坚定地踏入了校园的大门。

校园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高耸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绿树成荫的小径……但同时,这里也充满了无尽的新奇和兴奋。他好奇地张望着四周,感受着这个全新环境带来的冲击。

然而,在这陌生的环境中,高大猛的心中始终惦记着哥哥。他常常想,如果哥哥也能来到这里读书,那该有多好啊。他们可以一起在教室里听讲、一起在图书馆里看书、一起在操场上奔跑……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让他愈发觉得孤独。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大猛和同学们渐渐熟悉起来。他发现同学们都很友善,老师们也都很和蔼可亲。但每当看到同学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时,他的心里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后,高大猛鼓起勇气,决定去找辅导员张老师。张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人,他的眼神里透着温和与关切。高大猛站在张老师的办公室里,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他结结巴巴地向张老师讲述着家里的情况,以及自己希望哥哥也能来这里读书的请求。

“张老师,我哥哥真的很有上进心,他也一直在努力学习,我们家太需要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了,您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哥哥也能来咱们学校读书?”高大猛说着,声音都有些颤抖。

张老师听了,眉头微微皱起,思索片刻后说:“你的情况我了解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不过我会向上级反映一下,你也别太着急。”

“谢谢张老师,太感谢您了!”高大猛连忙鞠躬,眼中满是感激。

高大猛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接下来的日子,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盼着哥哥的消息。终于,在第二年,好消息传来,哥哥高大勇也被学校特招入学了。高大勇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兄弟俩紧紧相拥,千言万语都在这一抱里。

在学校里,高氏兄弟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照进宿舍,他们就已经在操场边背诵课文;夜晚,宿舍熄了灯,他们就借着走廊的灯光看书做题。周围的同学被他们的努力感染,那些曾经对他们投来异样眼光的人,也渐渐变成了钦佩。

哥哥高大勇选择了机械专业,每天泡在实训车间里,钻研各种机械原理,手上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茧子;弟弟高大猛学的是计算机,为了掌握编程技术,常常熬夜到凌晨,眼睛布满了血丝。他们知道,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们挥霍青春,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哥,这个代码我怎么都调试不对。”高大猛抱着电脑,一脸苦恼地找到高大勇。

高大勇放下手中的机械图纸,凑过来,“你把代码给我看看,说不定我能帮上忙。咱一起想办法,肯定行。”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高氏兄弟凭借合格的成绩毕业了。出乎众人意料,他们都走上了建筑工作的道路,每天在工地忙碌,风吹日晒,却毫无怨言。凭借着在学校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兄弟俩很快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

后来,高大勇和高大猛先后成家。嫂子是个朴实勤劳的女人,与高大勇一起操持着小家;弟媳性格开朗,给原本沉闷的家庭带来不少活力。有了家庭的羁绊,高氏兄弟与外界的联系愈发少了。

“老公,周末你同事孩子满月酒,咱去吗?”一天晚上,弟媳一边叠着衣服一边问高大猛。

高大猛正翻看着建筑图纸,头也没抬地说:“不去了吧,一去又得随礼,咱挣点钱不容易。”

弟媳轻叹一声,“行吧,就是怕人家说闲话。”

在哈市,老乡往来频繁,各种聚餐聚会不断。可高氏兄弟一般都不参加,随礼钱能省则省。每次有人办喜事或丧事,兄弟俩总是找借口推脱。

“高大勇啊,我儿子结婚,你可得来喝杯喜酒!”同学热情地邀请。

高大勇尴尬地笑了笑,挠挠头说:“实在对不住啊,工地最近忙得很,走不开,等忙完这阵儿,我一定登门道贺。”等同学放下电话,高大勇才松了口气。

高大猛问高大勇:“哥,你说咱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高大勇皱着眉头,心情沉重地说:“咱当年上学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又要养孩子,能省一点是一点。别人怎么说,咱顾不了那么多了。” 高大猛默默地点点头。

虽然不热衷于社交,但兄弟俩对家人却是掏心掏肺。他们努力工作,把挣来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家人身上,侄女上学、老人看病,他们从不吝啬。慢慢地,熟人人也理解了他们的难处,不再对他们避世般的行为指指点点,高氏兄弟依旧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为了家人,为了未来,努力前行。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这样一句温暖又亲切的话语在民间流传——“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一段跨越时空、情牵两地的动人故事。

黑龙江,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仿佛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巨大宝藏。每当秋季来临,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就像金色的海洋,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山东,同样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有着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孕育出了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山东人民。

说黑龙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一句虚言。回溯到当年,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在旧时代,山东地区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战乱频繁、苛捐杂税繁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生存,为了寻找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乐土,无数山东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命运的不屈,一路向北。那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途中要忍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当他们终于来到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时,被眼前这片肥沃的土地深深吸引。这里虽然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但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山东人来说,无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于是,他们拿起锄头、镰刀,开始了对这片黑土地的开垦耕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翻耕着土地,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顶风冒雪,辛勤劳作,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春天,他们在田地里播种;夏天,他们精心照料着庄稼;秋天,他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一片片农田、一个个村庄在这片黑土地上拔地而起。他们就像顽强的种子,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散叶开花,慢慢扎下了根。

时光荏苒,如今的黑龙江,依旧有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山东。走在黑龙江的大街小巷,你时不时能听到熟悉的山东口音,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情。对于他们来说,黑龙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因为是黑龙江这片沃土,在当年他们最为落魄的时候,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们。它用那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后代。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在我的老家,当年就有许多山东姑娘嫁给了黑龙江小伙。那是一段段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故事。那些山东姑娘,带着家乡的淳朴和善良,远嫁他乡。她们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故乡,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但她们没有丝毫的怨言。她们用自己的温柔和坚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她们和黑龙江小伙一起,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她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将山东的文化和习俗与黑龙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他们身上既有山东人的豪爽大气,又有黑龙江人的热情好客。

如今,黑龙江和山东虽然相隔千里,但那浓浓的亲情却从未淡薄。无论是在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还是在情感沟通上,两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将永远在两地人民的心中回荡,成为连接他们情感的永恒纽带。

前些年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人口的流动就如同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一股独特的流向。有那么一批山东人,他们跨越了漫长的路程,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老家。这可不是一小股的人流,而是有着一定规模的群体,他们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归乡之路。

尤其是那些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就像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比如说沿海地区,那可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蔚蓝的大海波澜壮阔,金色的沙滩绵延不绝,现代化的港口繁忙有序,林立的高楼大厦彰显着繁荣。在这样的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如同强劲的引擎,吸引着众多游子归来。

我们这里就有从日照、荣城回来的人,他们相继回归山东老家。他们的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更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刚回到家乡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有些陌生和不适应,但很快就融入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用自己在外闯荡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有的人利用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搞起了水产养殖,先进的养殖技术让他们的收成越来越好;有的人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在当地的旅游行业中找到了商机,开起了民宿和特色餐馆。据说如今日子过得很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温馨与富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是,无论他们在山东的日子过得多么滋润,他们绝对不会忘记黑龙江,那片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黑龙江,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那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春天,大地复苏,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绿树成荫,清凉的微风让人陶醉;秋天,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冬天,银装素裹,冰雪世界宛如童话王国。还有黑龙江的人,那些曾经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伙伴们,他们的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在黑龙江的那些日子,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回忆,那些一起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中。

这几年,人员的流动依旧没有停止,只不过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也有黑龙江人去山东发展,定居。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吧,我三弟家的侄子,那可是个充满活力和闯劲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后,听说山东的发展机会多,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山东的征程。初到山东,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家学校里站稳了脚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在山东买了房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的外甥也是如此,他对山东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选择去山东求职。毕业后,他决定去山东任教,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还有我的同学,他们也在山东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拼搏奋斗,有的成为了企业的骨干,有的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他们在山东买房子定居下来,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东和黑龙江两个省的人就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这种深厚的情谊,不会因为地域的距离而疏远,反而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厚。无论是山东人在黑龙江的经历,还是黑龙江人在山东的奋斗,都成为了连接两个省份的纽带。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两个省份的人会继续携手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宝东县满是喜庆的氛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响后的硝烟味,还有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美食香气。玉珍坐在屋子里择菜,冬日的阳光暖烘烘地洒在身上,给她的周身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时,三弟哼着那首老掉牙的小曲儿,背着手从外面晃晃悠悠地走进来,嘴里还嚼着一颗刚从集市上买来的糖果。他在万丰开商店做生意,当过保险公司业务员。

“二姐,忙着呢!”三弟扯着嗓子喊道,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兴奋劲儿,打破了小楼里的宁静。

玉珍抬起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温柔:“老三,你这是去哪儿溜达了一圈啊?一大早出去,现在才回来。”

老三拉过旁边的凳子,一屁股坐下,兴致勃勃地说:“就在县里转了转。好家伙,到处都是人,可热闹了。对了姐,跟你说个事儿,我买好票了,过两天就去山东我儿子那里。这一年到头在外面,就盼着过年能跟他们团聚,抱抱我那宝贝孙女。上次视频,她还奶声奶气地说想爷爷,可把我想坏了。”说着,老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里满是对即将到来的团聚的期待。

玉珍停下手中的动作,感慨地说:“是啊,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天地要闯。我那二小子,跟你儿子一样,师范毕业就去山东教书了,好在都安稳下来,也成家了。咱们这心里,也算是落了地。记得送他去读书的时候,他还背着个小书包,满脸好奇,没想到一转眼就成了家,在那么远的地方扎了根。”

老三点头如捣蒜,附和道:“可不是嘛,咱们供他们读书多不容易,好在都有出息。我儿子说,以后过年要带着媳妇孩子回老家来待几天。我孙女可机灵了,视频里看她又长高了,我都好久没见着真人,怪想的。上次她过生日,我给她买的那个娃娃,她可喜欢了,天天抱着。”老三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娃娃的大小。

玉珍笑着说:“那可真好,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才像过年。我二儿子也要带着媳妇孩子回来省亲,我这几天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呢。对了,老三,你去山东打算待多久啊?”

老三挠挠头,思考着说:“我还没想好,反正多待些日子,陪陪他们。工作了以后时间少,平时很难见上一面,我想着趁这次多住些日子,帮他们做点家务,也好好享受享受天伦之乐。二姐,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都跑那么远呢?咱们当年可都守在老家,没出过远门。”

玉珍轻轻叹了口气,耐心地说:“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有他们的想法和追求。外面的机会多,他们想去闯闯,咱们做父母的,也只能支持。只要他们过得好,咱们也就放心了。想当年咱们守着老家的几亩地,日子安稳但也平淡。现在孩子们有更好的条件,出去见见世面,也是好事。”

老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是,他们在那边当老师,教书育人,也是好事。就是一年到头见不着面,心里空落落的。每次挂了电话,总觉得家里空荡荡的。”

玉珍安慰道:“现在交通方便,想他们了随时能去看。等过完年,我也琢磨着去山东看看我儿子一家。坐个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不像咱们年轻那会,出个远门可费劲了。”

这时,纪万林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提前买好的春联,笑着打趣:“你们俩在这儿聊啥呢?聊得这么起劲儿。老远就听见老三你的大嗓门了。”

玉珍笑着说:“正说孩子们呢,老三过两天去山东看儿子,咱们二小子也快回来了。你买的这春联真精神,今年过年肯定更有年味。”

纪万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那可不,我挑了好久,就盼着孩子们回来,贴上春联,热热闹闹过个年。这春联一贴,喜庆劲儿就全来了。”

三四个月后,老三从山东回来了,刚到家没多久,就提着一堆礼物往玉珍家走。一路上,他碰到熟人就热情地打招呼,还不忘分享在山东和家人团聚的喜悦。

“二姐,我回来了!”老三走进房间就喊,声音里带着旅途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

玉珍从屋里迎出来,笑着说:“老三,这么快就回来了,在儿子家待得咋样?看你这满面春风的样子,肯定过得不错。”

老三满脸笑意,兴奋地说:“好得很!我那孙女,都快认不出我了,长高了不少。一家人在一块儿,热热闹闹的,就是时间过得太快。每天早上我带着孙女去买菜,她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可招人喜欢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吃着水果,那种感觉,真是没法说。”

玉珍说她二儿子一家在这过的年,早就返回山东去了。“他们走的时候,我心里空落落的,不过想着他们在那边过得好,也就安心了。”玉珍脸上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

正说着,外面传来汽车的声音。玉珍的大儿子带着媳妇孩子回来了。

“妈,我们回来了!”大儿子一下车就喊道,声音在小院里回荡。

玉珍快步迎上去,眼里满是欢喜:“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路上累不累啊?这一路开车辛苦了。”

大儿媳笑着说:“妈,不累。孩子一路上就盼着回来见爷爷奶奶呢。这几天天天念叨着要吃奶奶做的红烧肉。”

玉珍的大孙子一下子扑到玉珍怀里:“奶奶,我好想你。我在学校里可听话了,还得了奖状呢。”

玉珍紧紧地抱着孙子,眼眶有些湿润:“奶奶也想你,我的乖孙子。奖状呢,快给奶奶看看。”

这时,老三走过来,逗着玉珍的大孙子:“哟,这小家伙,又长高了。上次见你还没这么高呢,是不是在学校偷偷吃了好多好吃的?”

大家有说有笑地走进屋里,玉珍和老伴忙前忙后地准备饭菜。厨房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夹杂着欢声笑语,满是温馨。玉珍熟练地切着菜,老三也时不时地搭把手,大儿子和儿媳则陪着孩子在客厅里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

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

老三举起酒杯,感慨地说:“今年这年,才像个年味儿,孩子们都回来了。看着这一大家子人,我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玉珍的大儿子笑着说:“三舅说得对,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回来,过年就该一家人整整齐齐的。这次回来,就多陪陪爸妈。”

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着这一年的经历和趣事。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大人们则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玉珍听着孩子们的讲述,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眼中满是幸福和满足。

我是回哈市过的春节,春节后继续过来居住办低保。这天我就在场,我和纪万林那点恩怨早就烟消云散了。回想起过去的矛盾,现在看来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这团圆的氛围里,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都被温暖和亲情所取代。

高氏兄弟的老家就在山东,他们没有返回去,而是扎根定居了。而我们的孩子们都要往关里跑,去追寻他们的梦想和未来。也许这就是生活,不断变迁,但亲情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无论相隔多远,都割舍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