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号外 > 第85章 游击报的游击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军发动“大扫荡”的前三天,山里的军民普遍有了一种“不过如此”的错觉。

许多百姓壮着胆子回家,发现鬼子进过村庄,但自家房子还在粮食也没少,心中多少有些麻痹大意,以为日军主要目的是消灭八路军主力,既然主力已经转移,可能就不会再来山里扫荡第二轮了。

王茂生心中很急,他是见过日军在山外烧杀抢掠的,知道鬼子梳篦式扫荡的流程,第一轮搜索抗日分子,之后还有第二轮抓普通百姓、第三轮劫掠粮食,他们最终目的是“清乡”,一定会烧光、杀光、抢光,把整个山区变成无人区!

他连夜撰写了一篇《警惕敌伪的治安强化阴谋》专论文章,准备出版新一期的游击报来提醒军民保持警惕。

刘子魁已提前准备好了油印器材,只等他校对完毕刻写蜡纸。

然而王茂生突然临时起意:“别用油印了,用铅印!”

“铅印?可铅印机和铅活字都埋起来了呀!”

刘子魁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前阵子他亲眼看着印刷所的同志把机器拆成零件埋到土坑里的。

“我记得机器怎么组装,我们把零件挖出来,接下来我们要坚持出报,坚持铅印!”

王茂生的语气极其坚定,他要用报纸向日寇宣战,鼓舞军民、记录罪行,为外面的主力部队减轻压力。

“好吧,都听你的!”

刘子魁叫那十多个文职干部帮忙,去埋藏地点挖出了铅印机。王茂生指导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机器组装起来,然后命令每一名干部都要写文章填充报纸内容,不知道写什么就写观战感悟、写对敌心得、写回忆散文,甚至还可以写抗战歌词。

王茂生亲自操刀活字排版,花了一个通宵编辑出了六份刊物,这里面不光有游击报,还有鲁南时报、战斗生活、齐鲁文化等,除头版头条内容相似外,各刊物的内容丰富多样,完全符合各自之前的办报思路。

为了节省油墨和纸张,他每一份刊物只印刷了30份。

刘子魁再次拾起老本行,携带这些报纸和刊物在山区奔走,这支留守部队留几份,那个村庄留几份,给坚持躲在山洞里的老百姓留几份,甚至还贴到被日军洗劫过的村庄里去。

没人要求他这样做,但他认为百姓需要,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干着。

连队战士们看到自己英勇作战的事迹登上报纸备受鼓舞,冒险回家的村民听人读报提高了对日军的警惕性,到处搜寻共军的鬼子看到报纸上的内容气急败坏……

随后,这些不同名称、不同内容,但同一天印刷出版的报刊杂志出现在了日军司令的桌上。他们参谋人员对比之前收缴的各类报刊杂志得出一个结论:“八路军宣传机关仍然在山里活动,这是打掉他们的好机会!”

于是,河野秀一作为与宣传队交过手的日军军官,被叫来询问情况。

河野秀一是仔细研究过中共报纸的。

他通过叛徒、伪军和自首党员的交代,掌握了八路军宣传队和敌工部的工作,早就把宣传队视为敌手,此刻见到大军压境下对方仍然如此嚣张地保持出版,立刻勃然大怒,向司令官土桥一次立下军令状,一定打掉这支宣传队!

土桥一次已经读过游击报上那篇《警惕敌伪的治安强化阴谋》,眯眼锤着桌子:“这个人,对皇军的行动计划了如指掌,非常可怕!”

河野秀一拿过报纸,只读了前面几句就知道是出自王茂生的手笔,他马上汇报出王茂生的个人详细档案,不仅包括姓名、职务、年龄,还有揭露过长田敏江的身份,间接害死犬养见众,大肆伪造良民证,主导成立敌工部策反伪军等种种“罪行”。

日军司令越听越不对劲,这么一个小小的宣传队长,怎么干的全是扎皇军心窝子的大事?他认为这样的人留着是个大祸害,于是拨给河野秀一一个大队足足一千多兵力,要求深入沂蒙山区腹地,什么也不干,专门寻找宣传队,打掉宣传队!

河野秀一心中大喜,司令官如此重视,那捉住王茂生必然是大功一件,如今沂蒙山区内部空虚,想抓王茂生简直易如反掌,当即立正表态:“一定活捉王茂生!”

此时的王茂生在做什么呢?

他在研究拆解铅印机,想要通过砍掉不必要的零件减轻重量,实现“人背肩扛能转移,随时随地印刷作业”的目标。

在场的战士和干部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一吨多重的铁疙瘩、洋玩意儿,你说改造就改造?拆坏了怎么办?

但王茂生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闭嘴了:“鬼子说到就到,不把这机器带走,难道留给敌人?”

他的改造理念也不是胡乱拆解,而是去掉不必要的支架、摇臂等,只保留转轴等核心部件,其他零件能用木头仿造就不用铁的。

刘子魁无条件支持他工作,去各村和部队投递报纸时顺便寻找木匠师傅收集硬木材料,还真带了几个能工巧匠回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老师傅凑头研究了铅印机的工作原理,又嘬着烟袋锅子讨论了一番,很快就甩开膀子分头干起来。

还别说,他们各自负责仿造一两个零件,做的时候谁都没吭声,拿出成品一组装居然严丝合缝,这手艺真叫人叹为观止。

经过他们改造的轻便印刷机一共7个大部件,最重的一个只有5公斤,组装后的体积才提箱那么大,总重30多公斤。

最关键的是拆卸和装配都非常方便,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每人背上一个部件就可翻山越岭。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只需借一张平整的桌子,几分钟时间拼装完成就能够开展印刷作业。

王茂生抱着这台简易机器如获至宝,当即安排大家继续写稿,继续出报。

考虑到人手有限,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他决定只继续出版游击报,但平时7天出一期的报纸要改为日刊,每天凌晨5点之前准时印刷出版,争取在当天送达各处。

在这个鬼子大兵压境,根据地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扫荡时刻,他要把这份报纸,做成一面不倒的文化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