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瞬之间又过了三年。
宋应知十岁了。
元宵节刚过,与宋老头约定的五年之期已到,二月中旬,他就要下场了。
县试只有一个月时间,宋应知这会儿还在前山村。
原因是宋应天要说亲了。
前世,宋应天并未去临芳城学艺,而是被宋老头送去隔壁村的老工匠那里,因此16岁就娶了老工匠的孙女。
这一世虽有些变化,但娶的媳妇也是木匠大师的孙女,二者出身天差地别。
宋应天师傅一家姓许,不知是何原因,到孙辈这一代,就只剩许氏这一孙女,从小就被许大师当作宝贝疙瘩爱护长大的。
大师不忍宝贝孙女去别家受苦,当初见宋应天与孙儿年纪相仿,天赋又极佳,这才动了收徒的心思。
如今两人年纪已到,婚事自然是水到渠成。
原本去年就该下聘,奈何许大师在听说宋家还有一个准备下场科考的读书人后,决定推迟了二人的婚事。
一切,等宋应知府试结果出来再说。
只是这才过完年,许家那边又变卦了,听媒人的意思,是让他们宋家过完元宵节就赶紧挑个黄道吉日去下聘。
于是,宋应知便一直被他爷爷留在家中,只等提亲那日随他们一道去。
宋应知心里着急,也曾问过宋老头他为何要跟去提亲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许大师想见见他。
许家在临芳县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家中也算小有资产,宋应天能娶他们家女儿,也是高攀了。
这个节骨眼上,宋老头是不会允许任何原因毁掉这桩婚事。
左右也差不了几日,宋应知便干脆等过了元宵节再回私塾。
景和五十五年,正月十八。
今儿宋家所有人都起了个大早,男人们更是在天还没亮全时就起来杀猪。
因为要去许家提亲,老周氏难得大方一回,给全家上下都做了新衣服。
众人穿戴整齐、收拾妥当后,只等良辰一到就启程。
“老二媳妇!今儿家里的活儿都交给你了,别给老娘偷懒!”
刚过完年,家里其实也没啥活要干,除了前几日从张家那边刚买回来的那头猪。
老周氏生怕自己一走,陈氏就把猪给饿死,临走了还各种不放心。
“娘,您放心吧,我就是不吃也得把它喂饱。”
陈氏笑着回道,反正大花那丫头也在家里,这活轮不到她来做。
和张氏相比,陈氏说话一向顺老周氏的心,见陈氏如此听话,她十分满意。
时辰一到,宋应天率先迈出院门,宋大河夫妻俩提着聘礼紧跟其后,宋老头老周氏还有不少宋氏族人陆续跟在后面。
一行人提着聘礼浩浩荡荡前往临芳县,因为是高娶,宋家在聘礼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除了寓意美好的四色糖、芝麻、茶叶、生果之类,老周氏还把养了一年多的猪给杀了,分成两扇,让族人扛着去提亲。
另外还买了两只鸡,两只鹅,一对银镯,一对银簪,礼金十两!
这份聘礼,整个前山村独一一份。
宋应明今年十五岁,明年也到了成亲的年纪,他与宋应知跟着提亲队伍走在中间,满脸羡慕大哥。
“石头,大哥这聘礼可真多呀!”
可不就是多吗?这十里八村的,谁家娶媳妇花十两银子?
“当年奶给你定亲时,也就花了二两银子,估计等到了我这儿,也和你一样!”
宋应明说这话时,虽是嬉皮笑脸,可他眼中毫无笑意。
年幼时不懂大人们为何东西都先给大哥,所以他又争又抢。
现在长大了,看懂了长辈们的想法,明白就算他再争,也抢不走属于大哥的那份,便干脆在家做起了游手好闲的懒人。
只是在看见这么多聘礼时,他还是忍不住红了眼。
宋应知见二哥眼色不对,便悄悄贴在他耳边说道:
“二哥,你别难过,我悄悄给你存了笔银子,等你哪天要去提亲了,我就给你。”
宋应明一听,眼睛顿时一亮!
他一把搂住宋应知的肩膀,神秘兮兮的问他:“真的假的?石头!二哥可要当真了!”
宋应知笑了,点头。
“不仅二哥有,姐姐也有,不过你不要告诉爹娘爷奶,不然就没了。”
他说的是真的,除开第一年要抄四书五经,后面三年都没怎么花钱,抄书挣的钱都存着了,到现在刚好三十两。
“哼哼……我怎么会告诉他们?!”
宋应明开心极了,这些年弟弟每次回来,都会偷偷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有时候也给他留些银钱。
这些钱都被他藏在隐蔽的地方,一个铜板都没花,就等着日后出去了能用上。
想到这儿,宋应明继续贴近弟弟说道:“石头,明年二哥打算跑商队,你有多少全借给我,二哥不白拿你的,等赚了钱就还你。”
这些年他也去过几回城西,看到那些跑商的人来来往往,心中满是向往。
然而宋应知却是觉得他二哥疯了,“二哥,你不要命了?爷爷不会允许的!”
“只是跟着商队干点打杂的活,不算从商,爷爷会同意的。”
宋家虽多了十亩水田,可这些年大头都花在了宋应天身上,如今为了这份聘礼更是掏空了家底。
宋应明冷笑,家里没钱了,爷爷自然会同意。
虽然觉得宋老头同意的可能性不大,但见二哥坚持,宋应明只好同意。
“行吧二哥,不过我可说好了,没走之前,你可把答应我的事做好。”
这些年,宋应知把自己用黄纸抄的蒙学书籍带回宋家,还给了宋应明些许银钱,让他私底下偷偷教着宋大花认字。
“好好好,答应着呢!我哪敢忘。”
一想起这个,宋应明就头疼,当年他被弟弟哄骗,与大哥跟着宋老头学了段时间,好不容易宋应天走了。
他以为要解脱时,宋老头这当夫子的劲头硬是还没完,非要抓着他跟着学。
好不容易都学完了,以为自己要自由时,宋应知又让他拿着书去教宋大花。
若不是看在钱的份上,拿把刀抵他脖子上也不干。
两人一路说着悄悄话,不知不觉就到了临芳城。
老远,宋应知就看见媒婆在城外等着了。
这里是北城门,而许家在城南,刚好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进了城,众人随着媒婆一路直奔城南,很快就来到了许家门。
许家人早已等候多时,看到宋家这浩浩荡荡的提亲队伍时,许大师站在门口,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这徒儿出身农户,能来这么多聘礼足已表明宋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