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知苦笑,“二哥,要不等天亮后,你去找牙人把房退了。”
原以为是捡了个大便宜!毕竟这么好的院子至少也得三百文。
万万没想到,这房租便宜竟是因为四周邻里住的全是屠户!!!
才五更天!人家就起床杀猪了!
昨日他们也看到了这条巷子里有一处宰牲亭,可当时二人忙着采买东西,并未在意!
现在回想,宋应知悔不当初!
原本就是为了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才舍得花钱租下一整个小院。
现在倒好,连觉都没法睡了……
无论如何,这房子一定要退!
“可是我们都交了半年的租金!那牙人会把银子退给我们吗?”
宋应明有些迟疑,来到府城这两天,就没一件事是顺心的。
他这一提醒,宋应知瞬间想起那牙人从怀里拿出笔墨租契时的情形。
只怕牙人是早有准备,让二哥一个人去肯定讨不到好处。
“这样吧,二哥,你早上好好睡一觉,等我午时下学回来,咱们一起去找牙人。”
外面的杀猪声此起彼伏,宋应知听得一脸痛苦,干脆回到房间钻进被子里!
半个时辰后,杀猪声停了,可宋应知也没了困意,他闭着眼睛,硬是熬到了天亮。
一大早,兄弟俩就顶着一对黑眼圈在小院里对视,此次都从对方眼中看到无尽困意。
“二哥,你再回去睡会儿吧,等我午时下学回来再叫你起床。”
宋应知打了个哈欠,开始洗漱。
“二哥送你去私塾再回来睡。”
宋应明去井口打了桶水,两人用冷水洗了把脸后,脑子清醒了不少。
因为没睡好,他们也没心思说话,简单收拾后,提着拜师六礼就往私塾走去。
私塾是辰时上课,午时下学,下午休息,和临芳县的私塾安排一样。
为了能在辰时和其他学子一起念书,宋应知提前半个时辰就出门了。
他们到时,意外地发现私塾大门早已敞开!
杨老头似乎知道他会提前来,已经坐在门槛上等着了。
“杨爷爷!”
宋应知喊道。
杨老头面无表情地应了一声,走过来接过宋应明手里的拜师礼。
“把东西给我吧,闲杂人等不能进去。”
闻言,宋应明只好照办,“石头,你好好念书,二哥先回去了。”
宋应知点点头,叮嘱道:“二哥,回去记得睡觉,别乱跑出去玩,等我回来!”
“知道啦!你这小屁孩,二哥像是贪玩的人吗?”
看着弟弟像个小大人似的,宋应明只觉得有趣。
明明他才是哥哥。
“我回去了!”
拍了拍他的肩膀,宋应明头也不回地走了。
宋应知跟着杨老头进了私塾。
第一天上课,他惊奇的发现,整间课堂加上他只有三名学生。
先生似乎随性惯了,带他进课堂时啥也没说,等他坐下后,直接开始讲课。
好在宋应知昨日已从杨老头那里得知先生姓梁。
梁夫子的授课方式十分独特,不按照常规的书本顺序,而是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宋应知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被杨老头生动有趣的讲解深深吸引。
两位师兄已经习惯了这种授课方式,他们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与梁夫子互动。
甚至有时师兄们还会反驳梁夫子的观点,两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这一上午,宋应知就在痴迷与震惊中度过,直到午时钟声响起,原本还在争吵的两方人瞬间收起情绪。
“下课!明日老夫休息,你们不准来私塾!哼!”
……什、什么?
宋应知瞪大眼睛看着梁夫子,前天不是才休息吗?
怎么又休息?!
然而,两名师兄貌似已知梁夫子会这般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俩躬身对着梁夫子行礼道:
“学生恭送夫子!”
夫子拂袖离去后,二人才回头看向一脸茫然震惊的宋应知,温柔地笑着问:
“师弟第一天上夫子的课,可还习惯?”
宋应知默默摇头,随后又点头。
“不习惯,但很喜欢。”
问话的师兄看起来比另一位年长一些,这人身上穿的衣服与他相似,只是颜色不同,不过人倒是长得温润如玉,彬彬有礼。
尤其是对着宋应知笑时,整个人透着一股亲切感。
……若不是他已经见过这两人为了一个观点,挽起长袖、单脚踩凳、单手叉腰、指着梁夫子争得面红耳赤、口水四溅。
他就要被这道貌岸然的模样给骗了。
见宋应知认可了梁夫子的教学方式,二人当即松了口气。
“喜欢就好……这几日你多听听,等习惯了就自然而然能与我们一起探讨学问。”
二人一副皮笑肉不笑地哄着宋应知。
好不容易今年终于来了个小师弟,二人生怕又被梁夫子这粗暴的教学方式给吓跑。
“不满二位师兄,今日我听夫子与你们的学术讨论,收获甚多!”
梁夫子与两个师兄对四书五经的见解和个人观点,打破了他过往的所有认知。
以前,他以为一段文只有一两个答案,做题时,观点和论据都要围绕这个答案展开。
今天过后,他才知道,原来四书五经的每一句文章都可以有千千万万的答案,你可以赞同,可以反驳,只要你的观点令人信服,让人无法质疑,那你就是对的。
这一上午,他就好像听了一节受益匪浅的辩论课。
见二人有意与他交流,宋应知主动道:
“二位师兄,我叫宋应知,是临芳县人,以后还请师兄们多多关照!”
先前问话的那位师兄闻言,脸上的笑容更浓,他学着宋应知的样子,回了一礼道:
“好说好说,我叫卢昌黎,比他早来私塾一年。”
卢昌黎指了指身旁的师弟继续道:“他叫秦泺,别看比你早来私塾两年,你这师兄愚笨得很!学了两年了连秀才都考不中!真给夫子丢脸!”
被卢昌黎这般嫌弃,秦泺也不生气,他一脸温和地对宋应知说:
“师弟别怕,我们以后会多加照顾你的。”
“谢谢二位师兄。”
……不知怎的,宋应知总觉得他说“多加”这两个字时,咬字格外清晰。
三人一番交谈,宋应知对二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