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到达京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表面上看来,他一个正规科举出身的举人,去参加明算科属于自毁前程。

在唐朝,明算科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类科举,哪怕最后中了算术状元,授予的官职最多也就是正八品,地位连同进士都不如。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个平行世界,时代已经到了17世纪初期,很快,算学的时代就要来了。

这也是宋应知毫不犹豫选择明算科的原因。

或许是当今天子为汉人血统的原因,眼下欧洲列强虽还未对北夏动手,但朝廷早已看清未来的局势。

从恩科重启科举六科就不难看出,朝廷这是准备削弱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

所以这次明算科的第一名,地位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宋应知赌的就是这一可能性。

时代越往后发展,八股文的缺点就会逐渐显露。

新帝能意识到这一点,重开六科,大肆招纳各领域的人才为朝廷所用,或许就是想给北夏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宋应知所选择的,就是顺势而为。

他要做这第一个吃香饽饽的人。

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路上他的心情都很好,加上这一路的风景宏伟壮观。

于是,哪怕江面上雪虐风饕,每日宋应知依然会走到甲板上欣赏沿途风景,他倒是开心了,可身后站着的李游被冻得一直哆嗦。

宋应知多次劝他不要跟上来,李游却不放心自家公子,冻成狗也要跟着。

好在水路比马车快,再加此行是南下金陵,顺风又顺水。

一千多公里的水路,十天就到了。

一到金陵燕子矶,二人就马不停蹄的提着行李下船,随意吃点东西后,又换乘至去淮安府的客船。

又花了五天时间,他们到了淮安府。

至此,二人终于是到了京杭大运河。

“公子,再有二十来日,我们就能到京城了!”

一登上去往京城的客船,李游就忍不住激动道。

距离二人出发时日已经过了二十五日,若此行不出意外,再有二十日就能到达京城。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咱们四十五日就能到京城,看来,水路的确比马车快上许多!”

马车不仅耗时长,也需要考虑晚上休息的问题,但船不用,再则,马车路途颠簸,而商船只需考虑是否晕船问题。

他和李游都是天选之人,没有一点晕船症状。

宋应知心中已然决定,等回鹤州时,就走水路。

越往北走,天气就越寒冷恶劣,沿途两岸渐渐开始出现浮冰,宋应知每日都能看见不少人小船在运河上破冰。

再过二十三日,就是除夕夜,这是最后一批北上的商船了。

随着客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继续北上,寒冷的气息愈发浓重。

再后来,宋应知也被冻得没心思出来看风景,整日裹在被子里取暖。

没有暖气的北方,是真的能冻死人。

随着浮冰越来越多,船行的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

船夫们每日都要花费大量精力清理船头的浮冰,确保客船能够安全航行。

受浮冰的阻碍,原本只需二十日就能到达京城的二人,除夕当天才背着行李,颤颤巍巍的走下客船。

曾经,宋应知幻想过无数回再次踏在京城的这片土地上的心情。

有感慨、有怀念、有触景生情……

现在,冻成狗的宋应知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找个暖炕躺上去暖和暖和!

“公子!这也太冷了吧!”

一到积水潭码头,二人就不停的跺脚。

“现在我们怎么办?!”

对于李游而言,这里人生地不熟,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又怕被坑。

“你在这等着,我去喊辆马车过来。”

没穿越前,宋应知就是京城的土着,从鹤州来时,他早已做了御寒的准备。

不仅花了大价钱在山民手中买了两件皮袄,还让陶金给他准备了两个护脸的头套。

然而,他还是太低估了这个时期的天气。

好在这里是码头,尽管天气再恶劣,还是有不少人流。

须臾,宋应知就叫到一辆拉客的马车,听到宋应知要去的地方后,马夫张口就要了二两银子。

从积水潭到东华门,五公里左右的距离,要价二两?!

果然是天子脚下,遍地是金子。

看在风雪交加,今日还是除夕的份上,宋应知咬牙把钱付了。

之后,二人提着大包小包快速钻进车棚内!

跟外面冰天雪地的世界不同,车棚内暖意十足,棚内不仅生有一盆炭火,连着汤婆子都有一个。

这下,宋应知总算觉得那二两银子花得值了。

“公子,快拿着暖暖手。”

一放下行李,李游就赶紧把汤婆子塞到宋应知手中,自己则是伸手到炭盆上方取暖。

一抱上汤婆子,宋应知立即发出一声长叹!

“总算是活过来了!”

“公子,咱们这是要去哪儿?”

被冻得红肿的双手经过火烤以后,变得奇痒无比,李游一边揉搓着双手,一边问道。

宋应知想了想,回道:

“去我师兄家。”

宋应知考上秀才那年,他师兄秦沥与卢昌黎在来年二月就双双考上进士。

秦沥以极高的天赋和过目不忘之能力压京中与江南无数权贵才子,断层拿下状元郎,成为开朝以来,最有才华的“三元”,名声比沈离君更盛。

卢昌黎成绩谦逊,二甲十六名,名列前茅。

按理卢昌黎这个成绩应该会选择去参加翰林院考试,成为庶吉士与秦沥一道进入翰林院。

但奇怪的是,他的选择与当年的沈离君一样,皆是选择外放。

如今新皇登基,宋应知这才明白其中缘由,只怕要不了多久,沈离君就要升迁调回京城了。

而师兄卢昌黎,有秦沥和户部尚书在,相信要不了几年也会回来。

他来京城,能投奔的有梁举人和师兄秦沥,两个地方的地址他都有。

但梁举人是住在户部尚书家,为了避嫌,科举前后朝中重臣都会谢绝各路学子上门拜访。

他有自知之明,所以还是去投奔秦沥最好。

因为要赶路,从鹤州来时,宋应知忘了给京中来信,如今唐突拜访,也不知道会不会吓着他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