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来说,一张笔试的考卷题量都没有后世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期末考试的题量多。
前世90分钟内就得做完的题,现在用一天时间来完成,对于宋应知而言,时间太宽裕!
这就是舒适区的感觉吗?
宋应知不禁在想,秦沥考状元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
这个问题,他无从得知。
自从知道自己要选择明算科后,秦沥整日一副你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师弟的表情……
尽管被世人不看好,宋应知还是毅然决然的在二月十五这天,如愿进入明算科考场。
一大早,宋应知就带着李游匆匆往贡院方向赶去。
和进士科的人山人海不一样,今日的贡院门前考生人数三三两两。
“公子,这人也太少了吧!”李游是见过科举大场面的人,这种没几个人的科举,他还是头一次见。
一时间,他后悔把恩科的事告诉公子了。
“公子,要不,咱们回去吧,等三年后,再来参加会试。”
人这么少,看来真的没什么出路。
“来都来了,怎么能临阵脱逃?”
尽管考生远比他预料的还少,但中国人主打一个来都来了。
宋应知拿过考篮,拍了拍腿上的灰尘,催李游先回去。
“你先回去吧,下午再出来等我。”
闻言,李游疯狂摇头。
“我不回去,我就在这儿等你出来。”
在他看来,以他家公子的聪明劲,进去转悠一圈就能出来。
“我去对面茶肆坐着等你!”
跟在宋应知身边这么久,李游了解自家公子的性子。
他不喜欢身边的人有苦硬吃、没苦找苦吃,也不喜欢身边的人唯唯诺诺,卑微自贱。
见李游真进了茶肆,宋应知才随他去,自己则是提着考篮走向贡院。
进场的程序与进士科一样,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随身携带的东西。
在核对身份时,那人见他竟是个举人,不由的多看了宋应知好几眼。
“你是举人?举人怎么来参加这个?”
帘官忍不住问道。
这种自断前程的事,任谁见了都迷糊!
“回大人,学生一向喜爱算学,如今有了这个机会,自然是想来搏一搏。”
闻言,那帘官上下打量宋应知好几回,他张了张嘴,半晌才说道:
“进去吧。”
等宋应知走后,帘官才长叹一口气!
“世道崩坏咯!不仅咱皇上突然疯了,要重开五科,连考生都有想不开自断前程的……”
对于帘官的吐槽,宋应知一无所知,他提着考篮,按着指示进入口试考场。
一进来,宋应知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是来面试的。
无他,整个考场除了坐着的十位考官,没有任何一个考生,而在十位考官前方三米左右,摆放着一张孤零零的椅子。
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为他准备的。
宋应知用手捂住嘴,轻咳两声才迈步走到椅子前坐下,将考篮放在地上,等待考官考核。
口试的内容早已规定好,十道口试题,《九章算术》三道,《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经》各一道,每一道题必须在一柱香的时间内答出来,答对六道便算通过。
待宋应知坐好后,第一名考官把香点燃,随后开口问道:
“今有一方池,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题大概意思就是问:一个边长为十尺的正方形水池正中间长有一棵芦苇,高出水面一尺,把芦苇拉向岸边,刚好到岸,问池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高?
考官话音刚落,宋应知不假思索道:“水深十二尺,葭长十三尺。”
这么快速度就能答出来,惹来那主考官看了一眼。
“过。”
随即第二位考官接着问:“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宋应知继续秒回:“七人,五十三钱。”
这下,所有考官纷纷正襟危坐,打起十分精神开始考问。
一柱香还未燃尽一半,十道口试题就已答完,十条十过!
考官们不淡定了,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全是震撼!
然而考场之内禁止喧哗,禁止交流,纵使他们面上再如何激动,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宋应知去往笔试考场。
别看宋应知表面淡定,其实内心也慌得一批,面试好歹只用面对一个面试官,这口试一下要对面十个,任天子来了也要捏把汗。
何况这些人,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就是他的领导。
面对十个领导,就是腿不发抖,心都得颤两下。
正因如此,他才想着赶紧结束进入下一场笔试。
好在笔试考场正常了,这里是贡院的考棚,进来一个考生,士兵就给发放一份考卷,考生答完就可以交卷走人,不用等交卷时间。
这一点,宋应知满意得不行。
然而,等坐下打开考卷后,宋应知整个人都麻了。
谁来告诉他,这考卷上的阿拉伯数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虽然阿拉伯数字早在元朝就以佛教传播方式传入中国,但仅限于少数领域,比如天文方面。
因阿拉伯数字被汉人称为“外夷之术”,而被世人排挤,传入至今一直未被重视,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这赫然出现在眼前,宋应知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他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向考卷,真的是阿拉伯数字,自己没有看错。
宋应知暗暗吃惊,取而代之的是欣喜若狂,看来!自己再次赌赢了!
这次的明算科,果然不一样!
短暂的惊讶过后,宋应知迅速冷静下来。
他将考卷收好,从考篮内拿出墨和砚,滴水磨墨。
一切准备就绪,他再次打开考卷,从头开始,一题一题的往下算。
宋应知越做越心惊!
这次的考卷不仅涉及阿拉伯数字,考题内容还出现了现代指数运算的符号!
当看到“a3”的时候,宋应知整个人都木了。
关于指数,《九章算术》中就首次提到过“此积谓田幂,凡广从相乘谓之幂。”这是“幂”的概念第一次在数学文献中出现。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许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时,第一次给了“幂”这个概念下定义,即:“自乘之数曰幂”。
幂的概念出现在考卷上不是什么惊讶的事,但a3的出现,意味着这个平行世界有了现代指数符号。
宋应知细细回想现代指数符号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
时间正好对上。
看来,欧洲的很多文献已经传入北夏,并且当今天子极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