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冬肯定发现了什么,所以离座狂奔。
我并没有发现什么,但是我发现了盛冬在跑,所以我也跑。
大约10秒后,我和盛冬跑到了舞台下。
他冲着我清晰地说了句:“上舞台。”
说罢单脚点地冲上了一米多高的舞台,闻言我也单手撑住舞台边缘,侧身跃了上去。
手电筒的光线下,只见台口趴着一个人。
盛冬和我抢到他近前,一看是刚才那位陆董陆徽明。
灯灭之前他本来是要下台迎接和搀扶谢锦弦大师的,此时他已昏倒在地。
后台的工作人员此时也过来好几位。
几只手机照明下,发现陆董后脑流血,当下场面更混乱了。
盛冬说了句:“绿绮琴!”就站了起来。
其他人并没有反应过来,我也起身跟他跑到舞台中央,发现琴台上空空如也。
大概又过了10秒钟,观众席的照明恢复,舞台这边就是没有光,也能看清大半。
只见陆董双眼紧闭,人已昏迷。
有助手和工作人员赶来将他抬走去医院救治。
安保人员开始保护现场,并进行录像。
剧场的工作人员引导现场观众有序撤离。
有前排观众发现了舞台上的异常,虽有抱怨,但都很配合地离场。
因为是最开始冲到舞台上的人,盛冬和我被工作人员很客气地挽留,配合等下的调查。
就是没人留,我们也不会走的。
盛冬此时在舞台上走来走去,从地板到墙壁,再到屋顶,边看边拍照,估计在找线索。
我就轻松的多了,坐在台口,拿出记事本和笔,整理着目前的情况。
按照今天绿绮出现——剧院停电——陆总被袭——绿绮消失——观众离场。
观众离场?不好!绿绮琴有可能随着散场观众被夹带出大剧院!
我跟盛冬说了我的担心,他面无表情地点点头,表示听到了。
然后继续观察现场。
没让我们等太久,安保负责人和市局负责公共安全的警官到了现场。
毕竟丢失的是国宝,所以各有关部门反应的都非常快。
安保负责人40岁左右,短发,身材精干,他自我介绍叫李立。
他的沟通方式跟人一样,精干不失和蔼。
我和盛冬分别讲述事情经过,这时市局的警官也匆匆赶来,加入了谈话。
警官对我们见义勇为的举动表示感谢,礼貌地和我们互换联系方式。
盛冬一如既往的沉默是金,很快谈话结束,我和盛冬告辞。
走出大剧院时,因为古琴丢失,出口处设置了安检,我们耽搁了几分钟。
回到盛冬车上,我以为他会在停车场等待,没想到他直接系好安全带,发动车子,我们径直回到了咖啡厅。
一路上,我满脑子都是案发现场的情景,试图从混乱的线索中理出头绪。
盛冬则专注地开着车。
回到寒武时光后,暖黄色的灯光下,嗅着熟悉的烘焙咖啡豆香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盛冬面无表情地递来一瓶苏打水,自己则端着一杯温水,在吧台默默坐下。
作为咖啡厅的老板,我们反而很少喝,大概是每天闻咖啡的香气太多了。
我将笔记本和剪报等关于绿猗的资料一股脑地摊在桌上。
资料中的绿猗琴照片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它曲折的经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袭击陆徽明的凶手很可能是趁乱偷走了绿绮琴。”我眉头紧锁,手指下意识地轻敲着吧台。
盛冬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演奏厅停电的30秒内,外面走廊的灯光并未熄灭,监控也没有拍到有人进出。”
我好奇地看向盛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看了监控。
盛冬说是我在接受安保负责人问话的时候,警官就已经在查监控了,他看了几眼,并且听到了向警官汇报的结论。
演奏厅停电的30秒,舞台的应急照明没有亮,直到我们两个跑上台,才有微弱的手机灯光。
观众席两侧因为应急电源及时亮起,监控较为清晰地拍到我俩跑上舞台的影像,也因此我俩被确认不是凶手。
我俩上台看护陆徽明时,工作人员才感觉到异常,围拢过来。
让盛冬感觉异常的是,本场的安保工作。
今天是国宝演奏的高规格音乐会,共有三个安全保卫部门:分别是大剧院保安部、警方、华韵集团特聘安保公司——振安护卫。
进出口是警方和大剧院保安部负责,进了演奏厅,尤其是舞台附近,都是振安护卫的警戒区域。
今天在场至少有四位安保人员,两人在舞台附近巡逻,两人本应随时在绿绮琴附近1米左右,安保负责人李立在监控室。
但是反常的是在送琴上舞台后,四人就都径直出了演奏厅,在走廊待命。
当知道里面陆徽明被袭击,绿绮消失,李立在监控室看到异常,通知这四人才进入演奏厅。
事发之时,碰巧四个人都不在附近,这有点太“巧”了。
我想起在剪报上,1994年绿绮的明代仿琴的结局也是丢失,难道这是绿绮这个名字的宿命?
我提出一个疑问,在大剧院舞台上,我说绿绮琴有可能被观众带出大剧院,盛冬好像对此并不担心。
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事情就简单多了。”
盛冬没有多说,微微眯起眼睛,手指轻轻敲击了几下桌子,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他缓缓站起身,“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需要更多的线索。”
说着,他拿起今晚古琴演出的介绍宣传册,翻开后,发现里面两页分别加了粉末,一页灰白,一页偏白。
他拿着宣传册走进吧台后面的储藏室,那里有显微镜和一些坛坛罐罐的试剂,是他的实验室。
关门之前,盛冬让我查询一下华韵公司和陆徽明的背景。
我打开网页开始调查。
华韵集团的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成立于20年前,主要业务涉及国际文化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主要致力于中国乐器的制作和民乐文化推广。
然而关于陆徽明的个人背景,资料却少的可怜。
他在创立华韵集团之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公开记录,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