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的王彩霞,身上还带着城里姑娘特有的精致与娇弱。
她那白皙的皮肤,在阳光下近乎透明,与村民们被岁月和劳作打磨得黝黑粗糙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她的眼神中透着对这个陌生环境的好奇与不安,却又隐隐有着一种超越这里的优越感。
谁也没有料到,仅仅过了没几天,王彩霞的身边就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一群村里的年轻小伙,像是被无形的绳索牵引着,纷纷主动围在她身边,争着抢着为她干活儿。
在炽热的阳光下,他们挥舞着镰刀,动作娴熟地收割着麦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紧紧贴在背上,勾勒出结实的肌肉线条。他们的脸庞因用力而涨得通红,却顾不上擦拭额头豆大的汗珠,一心只为在王彩霞面前展现自己的勤劳与能干。
消息如一阵旋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那些年轻小伙的家人听闻此事,顿时气得火冒三丈。此时正值农忙的关键时期,自家的田地还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焦急地等待着收割归仓。可自家的壮劳力却放着自家的活儿不管,跑去给一个毫无关系的外来姑娘帮忙,这怎能不让人怒火中烧?
傍晚,当那些小伙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数落和教训便如预料中般袭来。
家长们一个个横眉立目,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你这混小子,脑子里到底装的什么?自家的地都快荒了,你却跑去给别人当免费劳力!”一位父亲怒不可遏,手中的旱烟袋重重地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的碗筷都跟着跳了起来。“咱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全指望这一季的收成,你却在这节骨眼上犯浑!”一位母亲则是又气又急,眼中含着泪花,声音颤抖地数落着儿子。
然而,无论家长们如何苦口婆心、声色俱厉地规劝,似乎都如石沉大海,起不到丝毫作用。那些被王彩霞迷得神魂颠倒的小伙们,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对家长们的话充耳不闻。在他们心中,下乡的知青们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有着他们从未见过的优雅气质和丰富见识。这些知青们眼光颇高,平日里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轻易不会对他们这些整日与泥土打交道的“泥腿子”另眼相看。如今,有机会能在王彩霞这样出众的知青面前表现自己,他们又怎会轻易放弃?
所以,即便被家长们屡屡训斥,有些人依旧我行我素。第二天,天还未亮,他们便又悄悄地溜出家门,来到王彩霞身边,继续卖力地劳作着。更有甚者,不惜拿出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珍贵物品,也许是一只精心雕刻的木梳,也许是一块从集市上好不容易淘来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送到王彩霞面前,只为博她一笑。
这种情况让家长们感到无比的无奈又气恼。他们看着自家那不争气的孩子,心中满是困惑与不解。这个王彩霞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自家的孩子如此痴迷,甚至心甘情愿地为她做牛做马?
在知青点,王彩霞与众人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有些平淡。她与另外两位女知青——林晓燕和李宁夏,共同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屋子不大,昏暗的光线从狭小的窗户透进来,显得有些压抑。大通铺上摆放着她们的行李,各自的生活用品简单地堆放在一旁。
初来乍到的王彩霞,仿佛对这个新环境毫无准备,几乎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齐全。她的搪瓷盆,那是在这个艰苦环境中洗漱必备的物件,却坑坑洼洼、破旧不堪,盆边的磕碰痕迹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伤疤。每次她用这个搪瓷盆洗漱时,都会发出令人不悦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或夜晚显得格外突兀。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都承载着人们的心血与期盼。
林晓燕有一盒价格不菲的雪花膏,那是她在来插队之前,特意在城里的百货商店精心挑选的。这盒雪花膏,在昏暗的知青宿舍里,宛如一件珍贵的宝物。它那精致的小铁盒,上面印着淡雅的花朵图案,每次打开,都会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那是一种能让人瞬间忘却疲惫和烦恼的味道。
在那个年代,两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它可以买好几斤粮食,够一家人吃上好些日子;也可以买上几尺布料,为家人缝补几件新衣。
所以,这盒雪花膏对林晓燕来说,无比珍贵。然而,大多数时候,王彩霞却毫不客气地借用着这盒雪花膏。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进屋子,王彩霞便会伸手拿起林晓燕的雪花膏,挖出一大坨,在脸上、手上肆意地涂抹着,动作熟练而自然,仿佛那本就是她自己的东西。
大大咧咧的林晓燕,起初并没有太在意。她想着,大家都是一起插队的姐妹,出门在外,相互帮衬也是应该的。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彩霞借用雪花膏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丝毫没有要自己去买一盒的意思。林晓燕的心中渐渐泛起了一丝不满,但她生性善良,又顾及着同屋的情谊,所以只是委婉地提醒王彩霞。
“彩霞啊,你看这雪花膏我也用得没多少了,你要是需要的话,是不是也该自己去买一盒呀?”一天晚上,林晓燕坐在床边,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衣物,一边看似不经意地说道。她的语气尽量温和,压下心中的那丝不快,脸上还带着一丝微笑,不想让气氛变得尴尬。
王彩霞却像是没听懂林晓燕的言外之意,依旧嘻嘻哈哈地回应道:“哎呀,晓燕,你这雪花膏可真香,我用着可顺手了。再说了,这不是还没用完嘛,等用完了再说啦。”说完,她便又若无其事地躺下,准备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