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个月后,周祈荧开始拓荒屋后的空地。

这块地荒了多年,杂草足有半人高。

她挥着锄头,一垄一垄地开垦,汗水浸透了衣衫。

她想好了,这边种青菜,那边种些豆子,最后种几排脐橙。

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气息,在夕阳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

周祈荧站在地头,仿佛已经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菜畦和金黄的豆荚。

种子下地的第三天,下了一场透雨。

周祈荧清晨推开窗,惊喜地发现地里已经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

那些嫩芽顶着水珠,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像无数个小生命在向她招手。

日子一天天过去,菜苗越长越高,小鸡们也褪去了绒毛,长出光亮的羽毛。

周祈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喂鸡、浇水、除草,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前所未有地踏实。

转眼到了秋天,后院的菜地迎来了大丰收。

茄子紫得发亮,豆角挂满了架,南瓜更是结了好几个,金灿灿地躺在墙角。

周祈荧把菜分成了三份:一份自家吃,一份卖钱,一份送给李浮生和村里几位熟人。

鸡窝里的三只小鸡已经长成了肥硕的大鸡,每天都能捡到两个蛋。

让人欣喜的是,猪圈里的三头猪已经可以出栏了。

周祈荧和李祢蕴一起赶着猪去镇上,卖了个好价钱。

周祈荧紧紧攥着钱袋,突然说:\"我们去李先生家吧。\"

李祢蕴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该还钱了。\"

李浮生正在院子里读书,见他们来,只是微微抬了抬眼。周祈荧取出一个蓝布包,双手递过去:\"先生,这是欠您的十两银子,请您点一点。\"

李浮生接过布包,却没有打开,只是轻轻放在石桌上:\"嗯。\"

周祈荧本以为他会推辞,没想到他这么干脆地收下了,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院子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书页的声音。

\"那个...\"周祈荧局促地搓着手,\"我们自家种了些菜,给您带了些来。\"

她指了指门口放着的一篮子新鲜蔬菜。

李浮生的目光在菜篮上停留了一瞬,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这天她正在院子里晒干菜,忽然听见墙那边传来孩子的笑声。

探头一看,只见李浮生站在自家院子里,手里拿着什么,两个孩子围着他蹦蹦跳跳。

走近了才看清,李浮生手里是一把红枣,正一颗一颗分给两个孩子。

他的表情依旧冷淡,但动作却出奇地轻柔。

\"谢谢先生!\"大丫头接过红枣,甜甜地道谢。

二丫头则直接塞了一颗进嘴里,鼓着腮帮子说:\"好甜!\"

李浮生看见周祈荧,微微点头示意。

围墙内的日子像流水一样平静地流淌着。

转眼间,老三已经能摇摇晃晃地跟在两个姐姐身后跑了。

周祈荧在菜园旁边又辟了一小块地,种上了孩子们爱吃的甜瓜。

这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周祈荧和李祢蕴就带着两个大丫头下地去了。

秋收在即,田里的稻谷沉甸甸地垂着头,得赶在雨季前收割完。

老三年纪太小,被留在家里睡觉,周祈荧特意嘱咐隔壁的李浮生帮忙照看。

\"乖,娘和姐姐们去田里干活,你睡醒了就去找李先生,知道吗?\"周祈荧轻轻拍着女儿的背,看着她迷迷糊糊地点头,才放心地掩上门。

日头渐渐升高,老三揉着眼睛醒来时,发现屋里静悄悄的。

她光着脚丫跑到院子里,转了一圈也没见到人影,小嘴一瘪,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呜...娘...\"稚嫩的哭声刚起,院墙那边就传来一阵轻响。

李浮生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墙边,手里拿着一本翻开的书。

\"醒了?\"他的声音依旧清冷,但语调却比平时柔和了些。

李新仰着泪汪汪的小脸,抽抽搭搭地说:\"先、先生...娘不见了...\"

李浮生放下书,从墙边摘下一朵野蔷薇,隔着墙递过来:\"他们去田里了,傍晚就回来。\"

李新接过花,破涕为笑。

她踮着脚尖,小手扒着墙头:\"先生,我想听故事...\"

片刻后,李浮生院里的石桌上多了一个小不点。

李新晃荡着两条小短腿,津津有味地听着先生讲故事。

傍晚时分,周祈荧一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远远就听见自家院子里传来咯咯的笑声。

推开门一看,李新正坐在李浮生膝上。

\"娘!\"李新看见家人回来,立刻从李先生腿上滑下来,像只欢快的小鸟扑进周祈荧怀里,\"先生教我背诗了!\"

周祈荧惊讶地看着李浮生,后者依旧平日的淡漠神情,只是微微颔首便告辞离去。

转眼间,三个丫头都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李祢蕴本想亲自教导,但周祈荧坚持让李浮生教导她们。

\"李先生教导有方。\"她整理着女儿们的书袋,\"不仅教学问,更教为人处世的道理。\"

私塾里的李浮生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平静。

大丫头第一次背书卡壳,紧张得手心冒汗。

李浮生只是淡淡地说:\"读书如种田,急不得。回去多读三遍,明日再来。\"

二丫头算术出错时,他也不恼,只是指出方法不当:\"算盘珠子要拨得准,先要心静。”

“心浮气躁,数字自然就乱了。\"

三丫头最爱听他讲解医理。

\"用药如用兵,\"他指着药典上的图画,\"知其性,明其理,方能对症下药。\"

三个丫头在这样的教导下渐渐长大。

大丫头写得一手娟秀小楷,二丫头打得一手好算盘,老三李新则对草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十六岁那年,大丫头决定去临郡的绣坊谋生。

临行前,她独自去和李浮生道别。

\"先生,我要走了。\"她跪在书房门口,声音有些发颤。

李浮生放下手中的笔,沉默片刻:\"记住,刺绣如作文,忌浮华。\"

二丫头去了更远的郡县,在一家商行当学徒。

李浮生给她的临别赠言只有一句:\"数术之道,重在明理。\"

最小的李新选择留在本郡的县城,在一家药铺当学徒。

\"医者仁心。\"李浮生将一本手抄的书本递给她,\"但仁心需以明辨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