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积极性被每天要打无数的骚扰电话而磨的逐渐淡漠,但听到闹铃就起床的积极性还在。
依然按时去到公司,却不想继续打电话,本以为没有业绩考核就没有压力,可是周边的人积极的电话声此起彼伏,其实大家的成功率都不高,但别人依然在努力。只有我一个人悄无声息的玩手机似乎也有些不妥。于是装模作样的打几个电话,才发现手机欠费停机了。我问旁边的同事,这几天我在用这部手机,是不是我直接充上就行。她告诉我,这是鲁经理的手机,每次都是她自己充,她有费用。于是,我找到鲁经理,她很快就用其他手机帮这部手机充上了话费。我突然想到上次我和同事一人分担一半手机费的事,也是这一部手机啊。不知道她为何那样操作,算了,事情都已过去,也不多想了。我心里希望收到电话的人都不要接,感觉纯粹浪费电话费。打几个电话便看几分钟的电子书,就这么间隔着进行,一上午竟也打出不少的电话。接通率并不高,可能是电话被标记了骚扰电话的缘故吧,申诉了,还没有回复,标记也没被消除,那就带着吧,反正我也不希望接通。恐怕整个办公室那么多人没有一个是跟我相同心思的。
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给我办电话卡的人到了,可能公司的卡都是他办的,也或许他本身就鄙视这个行业,本来有了业务,作为他们的顾客,我今天应该受到上帝般的待遇,可是恰恰相反,办卡的人语气很不好,而且什么都不介绍,直接操作,需要我输入信息或脸部识别时就硬邦邦的只说要求,就好像我欠他几百吊钱一样。这种态度,如果是自己办卡,可能就选择不再办了,至少会换个通信公司。可是别人帮着把这个办卡的人叫来,说是这种卡不容易被标记,总不至于当场跟客服翻脸不办吧。更何况人家只是态度不好,也没有其他过分的,我忍了。想着以后少打电话,下个月不干这工作了就把卡销号,以后再也不用联通的号码。
有了自己的新号,同事和鲁经理都告诉我要养养号。什么叫养号,要怎么养呢?她们说,就是要多用这个号,点点外卖,绑定银行卡号,用别的号给这个号打电话,最好通话几分钟。还有就是要发发朋友圈,多加几个人的微信,微信头像也选个比较吸引人的。于是我先把我们组三个年轻人的微信加了,又发了一条广告的朋友圈,复制其他同事的。为防止别人看到我这是第一个朋友圈,就又设置了三天可见。可是,点外卖我怕是做不到,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吃外卖。打电话还可以,两个号码互打通话就可以了。或许还没养好,我就不用了吧,这种状态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几天。
中午没玩游戏,而只是选一组人假装互打电话。没想到我被点名,与另一个同事表演。先是我扮演顾客,他扮演业务员给我打电话,我扮演的顾客很好说话又有意向办理,就问了几个问题,比较简单。当我扮演业务员时,针对“顾客”的问题我却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他一直追问我是从哪里知道他的电话。上次有人说是银行系统推送的,这次我也按这个说辞,虽然这种谎话自己也是不想说的,但又实在不知该如何回复。事后鲁经理跟我说,最好换一种说辞,因为有些较真的顾客会一直追问哪个银行推送的。可以换作:只要你跟银行有过正常的业务往来,我们都会收到系统推送。好吧,也不知道我能不能遇到一位有意向的顾客。
回到座位上我就开始思考,这份职业到底是不是合法合规的呢?如果不合法,公司不可能存在这么久,如果合法合规,为何会被很多人当成骗子呢,为何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别人的电话挨个打呢,不能通过公司打广告的形式获客吗?或者只是银行故意给自己留了个缺口,很多人自己去办不成的事情,通过中介就可以办成。可是为什么非要这样呢?无论有人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我们赚的只是什么信息差,认知差,那些都是好听的叫法。我总觉得是哪里操作不规范才导致这个行业的出现,并维持下去。如果这类公司的业务都是合法合规的,反正都是银行放款,为何消费者自己不能拿着相应的资料直接找银行呢?难道银行只信中介的资料,信不过消费者吗?一开始就对这类公司存在质疑的我,越来越迷茫,被众多接电话的人骂过后,更是开始自我怀疑,坚持一个月的想法也开始摇摇欲坠。
新的一年开始,或许我该想想新的路子去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