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沛县县衙里有个主吏掾,名叫萧何。
他精明能干,心思细腻,将沛县的人事管理和日常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当地颇有威望。
萧何性格随和,善于结交朋友,与沛县的诸多人物都有往来,其中就包括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
在旁人眼中,刘邦不过是个整日游手好闲、行事不羁的小吏,可萧何却独具慧眼,看出刘邦虽出身低微,却有着不凡的气度与志向,日后定非池中之物,于是便对他格外关照,多次利用职权在暗中袒护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秦的烽火瞬间燃遍天下。
沛县县令见势,也想顺应潮流起兵响应,便找来萧何与曹参商议。
萧何建议召回在芒砀山落草的刘邦,县令起初应允,可等刘邦带着众人赶回沛县时,县令却反悔了,不仅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还打算诛杀萧何、曹参等人。
萧何、曹参得知消息后,赶忙越城而出,投奔刘邦。
刘邦用萧何之计,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绑在箭上射进城中。
城中百姓对县令的反复无常本就不满,看完信后,纷纷响应,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就这样,刘邦在沛县正式起义,自称为沛公,而萧何则被任命为主丞,开始全力辅佐刘邦,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反秦征程。
刘邦率领义军一路西进,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向刘邦投降。
进入咸阳城后,众将士被秦宫的金银财宝和美女佳人迷了眼,纷纷争抢掠夺,一片混乱。
而萧何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没有被眼前的财富所诱惑,而是径直奔向秦朝丞相府和御史府,将秦朝的律令、图书、户籍等重要资料仔细收集起来,妥善保管。
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地形地貌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信息,为刘邦日后了解天下局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随后,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各路诸侯中脱颖而出,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开始分封诸侯。
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地区。
刘邦心中虽有不满,但因实力悬殊,也只能暂时隐忍,率军前往封地。
在这个过程中,萧何始终坚定地站在刘邦身边,不离不弃,还劝刘邦以巴蜀为根基,休养生息,广纳贤才,等待时机,再图天下。
在巴蜀期间,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韩信。
韩信最初在项羽麾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转投刘邦。
可在刘邦阵营中,起初他也只是担任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未被刘邦重视。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对兵法有着独特的见解,极具军事才能,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此后,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可刘邦并未放在心上。
韩信见自己在刘邦这里依然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心灰意冷之下,决定离开。
得知韩信离去的消息,萧何心急如焚,顾不上向刘邦禀报,便快马加鞭连夜追赶。
这便是着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得知萧何竟然亲自去追一个小官,十分不解,甚至有些生气。
萧何回来后,力劝刘邦重用韩信,他对刘邦说:“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无双。大王若只想偏安一隅,自然用不上他;但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能帮您成就大业的人了。”
刘邦向来信任萧何,听他如此极力推荐,便决定采纳萧何的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后,果然不负萧何所望。
他为刘邦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计划,成功帮助刘邦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地区,为日后的楚汉之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坐镇关中,承担起了稳固后方、保障后勤的重任。
他安抚百姓,制定法令,组织生产,征调粮草和兵员,源源不断地为前线的刘邦军队提供支持,使刘邦在与项羽的长期对峙中,始终没有后顾之忧。
楚汉相争,局势跌宕起伏。
刘邦的军队多次遭受挫折,甚至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但无论刘邦遭遇多大的困境,萧何总能及时从关中调派兵力和物资,补充刘邦的军队,让刘邦得以重振旗鼓,继续与项羽抗衡。
可以说,若没有萧何稳固的后方支持,刘邦很难在与项羽的较量中坚持下来,更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赢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
天下初定,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将他列为功臣之首,封为酂侯,食邑最多。
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武将的不满,他们纷纷表示:“我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历经无数战斗,才有了今日的天下。而萧何不过是在后方舞文弄墨,从未上过战场,凭什么他的功劳比我们还大?”
刘邦听后,微微一笑,反问众人:“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行动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武将,就像是猎狗,而萧何则是那个猎人。他为我出谋划策,制定战略,保障后勤,让我能够安心作战,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功劳吗?”
众人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心服口服。
此后,萧何继续辅佐刘邦治理国家。
他深知秦朝法律严苛,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在秦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了《九章律》。
这部法律既保留了秦律中合理的部分,又去除了其中过于残酷和繁琐的条文,使法律更加简明实用,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需求,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异姓诸侯王们,如今功高震主,势力逐渐庞大。
这些诸侯王们手握重兵,拥有广袤的封地,他们的存在让刘邦感到如芒在背,对汉朝的江山社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刘邦深知这些异姓诸侯王们的野心和实力,他开始对他们产生猜忌和担忧。
为了确保汉朝的长治久安,刘邦决定采取行动,逐步铲除这些异姓诸侯王。
而在这个过程中,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开国功臣,也积极参与其中。
萧何深知刘邦的忧虑,他明白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对汉朝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出于对汉朝江山社稷的考虑,萧何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刘邦这一边,协助他制定并实施铲除异姓诸侯王的计划。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韩信被人告发谋反。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军事才能举世闻名,被誉为“兵仙”。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使得刘邦对他的猜忌愈发加深。
吕后得知韩信谋反的消息后,立即与萧何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由萧何出面,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由,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
韩信对萧何深信不疑,接到邀请后便欣然前往。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韩信踏入长乐宫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吕后早已在宫中埋伏好了重兵,韩信一到,便被当场诛杀。
这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在刘邦铲除其他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萧何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刘邦出谋划策,协助他成功地铲除了一个又一个异姓诸侯王,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然而,萧何的功绩和威望如日中天,这无疑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当陈豨谋反的消息传来,刘邦毫不犹豫地亲自率军前往平叛。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韩信在关中也蠢蠢欲动,企图谋反。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萧何展现出了他的果敢和决断。
他果断地协助吕后设计诛杀了韩信,成功地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叛乱。
刘邦得知韩信已死,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为了表彰萧何的功绩,他派遣使者前往萧何府邸,拜萧何为相国,并赐予他五千户的封邑,同时还派遣了五百名士兵和一名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消息一经传出,众人纷纷前来祝贺萧何,称赞他的功绩和荣耀。
然而,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只有陈平独具慧眼,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危机。
陈平私下里找到萧何,忧心忡忡地对他说:“相国啊,您可知道,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如今在外征战,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而您却在朝中安然无恙,享受着荣华富贵。如今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就增加您的封邑和卫士,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您格外宠爱,而是对您起了疑心啊!”
萧何听了陈平的话,心中一紧,顿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他沉思片刻,觉得陈平所言极是,于是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萧何立刻上书刘邦,辞让封邑,并表示自己不需要那么多卫士。
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全部家财都捐献出来,资助军队。
刘邦收到萧何的上书后,果然十分高兴。
他对萧何的谦逊和忠诚表示赞赏,心中的疑虑也随之消散。
后来,黥布谋反,刘邦再次亲自率军出征,期间多次派使者询问萧何的动向。
萧何每次都回答说:“我在后方安抚百姓,拿出所有家财资助军队,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门客提醒萧何:“您离灭族不远了!皇上在外征战,却多次派人询问您的情况,这是担心您在关中威望太高,趁机谋反。您何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强买百姓的房屋,以此败坏自己的名声,让皇上放心呢?”
萧何无奈之下,只得依计而行。
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回朝后,百姓拦路告状,说相国萧何强买民田。
刘邦听后,表面上笑着责备萧何,心中却暗自得意,对萧何的猜忌也因此减轻了许多。
即便如此,萧何依然心系百姓。
有一次,他见长安土地狭窄,百姓耕地不足,而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荒废,便向刘邦进谏,请求让百姓进入上林苑耕种,只留下禾杆作为苑中禽兽的饲料。
刘邦却认为萧何一定收受了商人的贿赂,才会替百姓请求占用皇家苑囿,于是大发雷霆,将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囚禁起来。
几天后,王卫尉向刘邦进言:“在职责范围内,为百姓请求有利的事,这是宰相应该做的。陛下为何要怀疑相国收受贿赂呢?”
刘邦听后,虽心中不悦,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于是便派人赦免了萧何。
萧何年事已高,一向恭谨,光着脚入朝谢罪。
刘邦对他说:“你为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一样的君主,而你是贤相。我故意囚禁你,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刘邦去世后,萧何继续辅佐汉惠帝刘盈。
此时的萧何,已步入暮年,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地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操劳。
他深知曹参的才能,在临终前,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担任相国。
萧何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他购置田宅时,总是选择在偏远贫瘠的地方,住宅也不修建高大的围墙。
他曾对家人说:“后代子孙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能,这样的房屋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夺走。”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病逝,谥号“文终侯”。
他的一生,从沛县的一个小吏,成长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一代贤相,为汉朝的建立和初期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帮助刘邦赢得天下,更在于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政治明星,被后人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