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笙推开家门时,母亲正在分拣药盒,华法林钠的铝箔包装在灯光中泛着冷银,像列阵的士兵守卫着她们摇摇欲坠的世界。
“今儿倒有三分春色。”母亲抬眼,目光在她微酡的颊边逡巡。南笙惊觉唇角仍噙着未散的笑意,恍如十五岁那年在澹园拾得陈逾明遗落的银匙,偷藏心事的雀跃。
她俯身解鞋绊,发间紫藤绢花忽地坠落。母亲迟缓地弯腰去捡:“这花……很衬你。”声音里带着未说出口的心疼。若是从前,这朵苏绣紫藤该簪在虞雅轩的檀木妆匣里,配得上任何世家的邀约。
南笙接过绢花:“妈,我以后周末……可能要常去澹园。”她垂眸数着地砖上的裂纹,“陈老校长要人帮着理琴谱。”
药盒里的铝箔板突然“咔”地轻响。母亲的手顿了顿:“该添件厚衣裳。”
缝纫机的嗒嗒声在子夜时分浮起。南笙贴着冰凉墙壁,听见顶针划过缎面的“沙沙”声,混着母亲压抑的咳嗽。这声音将她拽回十二岁的雨夜——母亲在虞雅轩库房为她缝制演出服,她在古琴匣上数着《梅花三弄》的节拍入睡。
晨光爬上窗棂时,一件竹青色杭绸旗袍卧在床头。
“这料子……”南笙指尖抚过袖口竹叶纹,露水般凉滑的绸缎下藏着未剪的线头——母亲把最后的好料子都用了,连压箱底的苏绣衬里都拆出来滚边。
厨房飘来核桃酪的甜香。母亲正用缠着胶布的手指剥桂圆,虎口的淤青在晨光中泛紫:“陈宅有五恒系统……”她将滚烫的粗瓷碗推过来,“穿单衣……合适。”
南笙抿着碗沿。去年当掉最后那件织锦缎旗袍时,母亲曾说“虞山派不靠衣冠立身”,此刻却把尊严都缝进了竹叶的七十二道丝缕。
镜中人裹在澹园新竹般的碧色里,消瘦的锁骨盛着漏进窗的晨曦。
母亲突然伸手替她正了正衣领。常年浸泡在中药里的指腹粗粝如松烟墨,抚过脖颈时却轻得像《幽兰》的散音:“你爹常说……琴在匣中……亦要沐风听雨。”
南笙走下台阶,街对面中医馆排队的老人佝偻如琴弓,她忽然想起母亲凌晨伏案的背影——那件旗袍的每一针,都在替她说:“我的女儿,合该站在光里。”
周六下午,南笙提前半小时就站在了楼下。
她在零下五度的朔风里站成一支伶仃的竹,米色羽绒服洗得发白,袖口磨破的毛边下隐约透出浅碧色杭绸旗袍的竹叶纹,晨雾在睫毛凝成冰晶。
沃尔沃p1800特有的引擎声碾碎寂静时,她下意识将开裂的羊皮手套往袖管里藏了藏。车窗降下瞬间,雪松香混着古籍库房的檀木气息扑面而来,陈逾明握着方向盘的指节泛着青玉螭纹袖扣的冷光:“后座有车载暖毯。”他目光掠过她冻得发紫的指尖,“琴房恒温系统今早调试过了。”
南笙拉开后座车门的动作轻得像触碰古琴冰弦。她记得谢烬夜说过,陈逾明的副驾驶只坐过许悦萱。后座真皮座椅上叠着墨绿羊毛毯,角落里塞着药袋——华法林钠的铝箔包装在雪光中泛着冷蓝。她忽然瞥见副驾驶座缝隙里半枚银杏书签,金箔边缘折射的光刺痛了眼。
“祖父新得了武夷岩茶。”陈逾明递来保温杯,青瓷内胆上刻着澹园紫藤纹,“说是比雪水煮的君山银针更暖胃。”车载音响流淌出《潇湘水云》的钢丝录音,正是她十五岁在澹园弹奏的版本。
澹园的青砖黛瓦间藏着百年风雨。南笙跟在陈逾明身后,望着他挺拔的背影,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的澹园。那时他也是这样走在她前面,银匙接住墨滴的瞬间,连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祖父在琴房。”陈逾明在垂花门前驻足侧身,“当心石阶。”
南笙踏过结霜的垂花门石阶时,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竹叶纹。三年前父亲跪在琴前吐血的画面随寒气涌来,却被廊下暖炉的炭火声骤然掐断。
陈逾明推开雕花木门,檀香混着古籍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五恒系统抚平了满身寒气。
陈老校长正在整理一卷泛黄的琴谱,听见脚步声抬起头:“这位就是……”目光在南笙身上停留,“澹园那个小姑娘?”
南笙愣在原地。她没想到陈老校长还记得,记得那个在九霄环佩琴前弹《潇湘水云》的十五岁少女。陈逾明也转过头,目光在她和祖父之间来回,像在寻找某个失落的谜底。
“来得正好!”老人直起身时圆框眼镜滑到鼻尖,“逾明非说新收的雪水煮茶更清冽,我看不如你爹用竹根水调的松烟墨香。”陈老校长笑出满脸皱纹,仿佛司法拍卖的鎏金槌从未砸碎过什么。
琴房窗棂糊着新换的桑皮纸,九霄环佩琴在无紫外线的暖黄色柔光里流转包浆。南笙望着琴额“虞山清韵”的刻痕——那道父亲用朱砂补过三次的裂口,此刻竟被鹿角霜养护得温润如初。
“你爹当年补这道断纹,”陈老校长用麂皮轻拭琴腹,“非说要用惊蛰那天的晨露调漆。”
陈老校长的目光在暖黄色柔光中凝成琥珀色的暖意,苍老的手指抚过九霄环佩琴的断纹:“这曲《潇湘水云》,自你祖父和父亲走后……”老人忽然摘了老花镜,霜白的眉宇间浮起追忆,“连檐角的铜铃都不肯再应和了。”
南笙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竹叶纹,那日父亲呕在琴弦上的血珠仿佛又渗进绸缎经纬。陈逾明捧着霁蓝釉茶盏立在雕花槅扇旁,青玉螭纹袖扣映着柔光,在她低垂的睫毛上投下细碎星斑。
老人忽然从陶罐里掏出油纸包,苏式荷花酥的甜香混着松烟墨气漫开:“尝尝,你及笄那年弹完《潇湘水云》,可是偷吃了半匣子。”
陈逾明无声递来霁蓝釉茶盏,武夷岩茶在雪水里舒展如鹤翼:“祖父特意将室温调到二十度,说这样丝弦才不会发僵。”
南笙低头啜饮,发现杯底沉着两粒红枣——母亲总说她气血不足。
“逾明也来听。”老人忽然轻叩琴台,惊得鎏金香炉腾起一缕青烟,“你十二岁时为听这曲,可是打翻了整匣松烟墨。”
陈逾明身形微滞,藤椅在青砖地上拖出绵长的吱呀声。他腕间未戴惯常的崖柏珠串,冷白的皮肤上留着浅浅的檀香渍,像是特意洗去了什么旧痕。
南笙闭目调息时,嗅到空气中混着陈年松烟的气息。
“《潇湘水云》的跪指泛音...”老人翻开泛黄琴谱,“你祖父说这技法要等……”
“要等琴木饮足三冬霜。”南笙突然接话,跪坐蒲团的姿势与父亲当年如出一辙。
指尖压弦的刹那,庭中避寒的雀儿突然扑棱棱飞起,翅尖扫落檐角冰凌,碎玉声竟与泛音共鸣。
她看见十五岁的自己从琴声中走来——月白练功服扫过澹园青砖,陈逾明袖口卷至肘间,小臂上《营造法式》“举折之法”的朱砂批注被汗水洇开。自己偷瞄那截劲瘦手腕时,笔尖松烟滴落,银匙接住墨滴。紫藤花雨里,她接住他失手坠落的银匙。
南笙闭上眼睛,任由记忆带着她回到十五岁的暮春。
琴声在雕花窗棂间流转,阳光在琴弦上跳动。南笙偶尔抬眼,看见陈逾明专注的侧脸。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打着拍子。
曲至“水涌山叠”处,南笙腕间红绳突然绷紧。她想起母亲昨夜在缝纫机前佝偻的背,想起父亲曾说“泛音要像云破月来的光”。琴声忽如惊涛拍岸,震得恒氧系统送风口微微颤动。
“好个‘浪卷云飞’!”陈老校长击掌大笑,案头《虞山琴谱》的书页簌簌翻动,停在绘着鹤舞松枝的扉页,“当年你祖父在沧浪亭奏这阙,惊得池鱼跃出水面啄落樱花...”
老人忽然转向陈逾明:“逾明听这阙《潇湘水云》,觉得如何?”
陈逾明执盏的手悬在半空:“让我想起……澹园的暮春。”他站起身,青玉螭纹袖扣映着南笙腕间红绳,“比之当年……多了三分金石气。”
南笙指尖还停在琴弦上,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原来有些记忆,真的会在琴声里重逢。
“你们这些孩子……”老人眼底浮起狡黠的笑纹,“就在紫藤架下,南丫头那会儿……”他抬手比着窗棂高度,“奏《潇湘水云》时,逾明抱着《营造法式》在廊下听得挪不动步。”
南笙耳尖倏地染上薄红。
“那时节南丫头可是虞山明珠。”陈老校长麂皮拂过琴额断纹,鹿角霜在恒湿空气里泛着珠光,“如今……”老人忽然轻叩酸枝琴案,惊得送风口飘出几缕暖风,“倒像这床九霄环佩,越是蒙尘,越见包浆里的魂。”
恒氧系统突然加大送风量。南笙望着旗袍下摆颤动的竹叶纹,想起母亲昨夜如何将尊严缝进每道滚边。
陈逾明的目光在南笙身上停留。他今天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总是低着头的姑娘,发现她挺直的脊背确实像极了九霄环佩的琴身,即便蒙尘也掩不住那份清贵。
“风骨这东西,是刻在年轮里的。”陈老校长忽然揭开恒湿柜,松烟墨香惊醒了沉睡的往事,“南老兄临终前将这坛辽东松烟托付与我,说‘待笙儿奏出《潇湘》金石韵时……’”老人枯瘦的手抚过青瓷坛上“虞山永续”的刻痕,“如今这坛墨,该跟着懂它哭它的人回家了。”
琴房忽然静得能听见窗外落雪吻上紫藤架的声音。南笙接过瓷坛时,恒温系统自动调低两度湿度——就像那年她抱着琴匣看司法拍卖槌落下,父亲的血在琴弦凝成朱砂般的冰碴。
陈逾明忽然起身调试环境参数:“琴道举折,刚柔并济。”
“您又偷藏我糗事。”他转过身,“南小姐方才的跪指……”声音突然轻得像雪落桑皮纸,“倒让我想起祖父修复澹园飞檐时,凿刀吃进柏木三分的力道。”
南笙蓦地抬眸。恒温系统的光晕里,她忽然明白那日银匙接住的,原是两个破碎灵魂在时光裂缝中的惊鸿照影。
“南丫头可知?”陈老校长忽然指着窗外雪压的紫藤架,“你祖父与我栽这花时,非说‘待花开之日,要让逾明那小子在花雨里听《潇湘水云》’……”老人笑着摘下老花镜,“如今看来,倒是他算准了春光。”
暮色漫过槅扇上“岁寒三友”的雕花,将三人身影融成一幅泛黄的古画。
陈老校长扶着酸枝木琴案起身:“南丫头留下用顿便饭。”老人枯枝般的手指叩了叩《虞山琴谱》封皮,“就当我这把老骨头,想听听正宗的虞山琴理。”
南笙指尖还停在“浪卷云飞”的徽位,推辞的话被老人含笑截断:“莫要说什么叨扰。”他目光慈祥,“你祖父当年在这架下与我赌酒论琴,可没这么多虚礼。”
南笙只觉得眼眶发热。
陈逾明不知何时已立在廊下,青玉螭纹袖扣映着新雪初霁的天光:“园子里的竹亭刚扫过雪。”他手里搭着件黛青色羽绒服,领口绒毛被风吹得蓬松。
南笙接过羽绒服时嗅到淡淡的崖柏香——正是陈逾明常戴的那串珠子的气息。她将自己的旧羽绒服叠好抱在怀中,浅碧旗袍下摆从黛青羽绒服底探出寸许。
澹园的九曲回廊悬着冰棱,陈逾明始终走在风口侧,他肩头的羊绒大衣被风掀起。
“小心冰棱。”他抬手虚拦在回廊转角,羊绒袖口扫过南笙发梢。这个动作让两人同时怔住:十五岁那日,少年正是这样护着抱琴疾走的她,袖间松烟香混着《营造法式》的朱砂气息,惊落了紫藤架上的露珠。
“谢谢!”南笙低头盯着自己开裂的皮靴尖。
陈逾明引着南笙穿过月洞门时,新扫的青砖地上还留着竹枝划出的涟漪纹。他刻意落后半步,目光掠过她羽绒服下露出的浅碧旗袍边——像冻土里挣出的第一抹春色,正随着步幅在黛青布料间忽隐忽现。
寒塘边的残荷枯梗突然发出细响,惊破满园寂静。南笙望着冰面上自己的倒影,浅碧衣角与陈逾明的墨色大衣在水中交错,像极了父亲修补过的古画残卷。
“修复飞檐时……”陈逾明忽然开口,靴尖碾碎塘边薄冰,“最难的从来不是举折技法。”他抚过廊柱上褪色的和玺彩画,“是让新补的柏木学会与老木头共呼吸。”
南笙的手指在羽绒服下微微收紧:“就像琴腹补漆,总要留三分裂缝容木胎呼吸?”
这话让陈逾明蓦地转身:“南小姐竟懂营造之道?”
“虞山派斫琴要义……”她伸手接住坠落的冰晶,“无非‘顺木之性,养琴之魂’。”冰粒在掌心融成水珠,映出陈逾明眼底晃动的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