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擂鼓台
又过了一个星期,距离中考已经不足10天时间了,孙老师就想让全班学生放松一下。恰好,古梯田旁边有一座道观擂鼓台,是当地邻近几个县人们常去游玩的地方。相传三国名将张飞曾在此擂鼓退敌故名,故取名擂鼓台。登临擂鼓台俯视,只见绿树凌空、瀑布飞溅、云雾迷蒙、壁立万仞,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在即将到达擂鼓台山脚下的石碑上刻着一首诗:台名擂鼓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那是古时候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歌,所以登擂鼓台也有高中之意。
下了镇上前往县城的班车,林小华赶紧背着两个人带的各种物品,手里还提着李月华的画夹,心里满是对第一次到擂鼓台的期待。山间的风带着初夏的温暖,却吹不散他对李月华的深情。
“小华,要不我背一点东西吧?”李月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今天扎了个马尾辫,发梢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像一只翩跹的蝴蝶。
林小华摇摇头,继续向前走,山路从一开始的平缓变得越来越陡峭,一条香客踩出来的小路宛如挂着的天梯,要是上面掉下一块石头的话,那一定会掉到山下面的河里才会停下来,大家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林小华能感觉到李月华的呼吸声越来越近,带着少女特有的清香。
突然,李月华脚下一滑,林小华几乎是本能地转身,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她的手很凉,却让他觉得掌心发烫。“小心点。”林小华低声说,声音有些发紧。
李月华站稳后,却没有松开他的手,她的指尖微微颤抖,却坚定地握住了他的手掌。“还是你牵着我吧,这样走安全些。”李月华轻声说,目光躲闪地看向别处。
林小华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能感觉到李月华的手心渐渐温暖起来,两人的手指不自觉地交缠在一起。山间的风似乎都变得温柔起来,带着青草和野花的香气。
就这样,他们牵着手,一路向上路却是更陡峭了,走起来特别费力,大多数人渐渐掉队了,他俩已经领先孙老师和同学老远了。林小华走在前面,然后转身拉着李月华。每当这时,他都能看到李月华仰起的小脸上泛着红晕,眼睛里闪着细碎的光。
“休息一下吧。”走到一处平坦的草坪旁,李月华提议道,她从背包里拿出水杯,递给林小华。“帮我开一下,我累得没力气了。”
林小华接过水杯,接触到李月华温热的手,他这才发现,李月华不刚到草坪就迫不及待地坐下了,这个发现让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你靠着我休息一会儿吧。”李月华突然说,她往旁边挪了挪,给林小华让出位置。林小华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肩膀一沉。
李月华的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她的发丝扫过他的脖颈,带来一阵酥麻的触感。林小华的身体僵住了,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小华,”李月华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山间的宁静,“你说我们能考上同一所师范学校吗?”
林小华低头看李月华,发现她的睫毛微微颤动,像蝴蝶的翅膀。他鼓起勇气,轻轻将手搭在她的肩上。“一定能。”林小华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月华抬起头,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她的眼睛里仿佛盛满了星光,让林小华移不开视线。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近到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
最后,李月华轻轻靠在了林小华的怀里,她的心跳声透过薄薄的衣衫传来,和林小华的心跳渐渐重合。山间的风轻轻拂过,带来远处同学们的欢笑声,却仿佛隔着一个世界那么远……
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的声音也越来越近了,李月华才红着脸坐直身子。“我们该走了,”她说,“不然要赶不上大家了。”
林小华点点头,却舍不得放开她的手。两人就这样牵着手,继续向山顶走去,林小华多希望这条路能再长一些。
终于,他们来到了擂鼓台。真武大帝神殿巍峨耸立,朱红色的殿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前的香炉青烟袅袅,带着檀香的气息。
林小华和李月华并肩走进神殿。殿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阳光从雕花的窗棂中透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真武大帝的金身塑像庄严肃穆,俯视着前来朝拜的信众。
两人在蒲团上跪下。李月华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林小华偷偷看了她一眼,也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许愿。
“真武大帝在上,”李月华轻声说,“我愿与林小华一同考上安城师范学校,永远在一起。”
林小华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他睁开眼睛,看到李月华正看着他,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我愿与李月华一同考上安城师范学校,永远守护她。”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香烛燃烧的轻微声响。阳光透过窗棂,在两人身上洒下一层金色的光晕。这一刻,仿佛连时间都静止了。
李月华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林小华的手。两人的手心里都是汗,却谁都不愿意松开。
走出神殿时,阳光正好。李月华仰起头,眯着眼睛看向天空。“小华。”她突然说,“等我们考上师范学校,我们的关系就进一步好不好?”
“好。”林小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他看着李月华的侧脸,阳光为她镀上一层金边,美得不可思议。
这一刻,他无比确信,无论未来有多少困难,他都会和李月华一起面对,因为从她靠在他怀里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个女孩,就是他想要守护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