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安城日报
文学社成立之后,辅导员刘老师就想带着新入社的成员们去参观安城日报社,一来了解报社的新闻采编流程,以及新闻和文学创作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准备;二来通过与专业记者的交流,提升大家的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
一个星期三下午,刘老师和年级组教师商量之后,决定由刘老师亲自带队前往安城日报社。林小华显得格外兴奋,以前他还是在孙老师的推荐下,安城日报的编辑刊登过他的散文作品,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来到安城日报社,林小华想当面请教稿件的处理流程。
终于来到了安城日报的采编中心,一个很大的集体办公室,报社正刊和副刊编辑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的清香。林小华的目光被一摞摞待审的稿件吸引,心中涌起对文字的敬畏。
刘老师微笑着介绍:“这里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和精心打磨。”林小华点点头,暗自决心要更加努力,让自己的文字也能在这里闪耀。
“刘老师,欢迎你和同学们参观,自我介绍下,我是安城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陈明曦,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陈主任热情地和刘老师握手,随后转向同学们,微笑道:“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参观,能对新闻工作有更深的理解。”
陈主任领着大家走向编辑区,详细讲解每一步流程,林小华专注地听着,不时低头做笔记,心中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愈发强烈。
林小华感受着文字力量,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身影。陈主任指着一份正在编辑的稿件,耐心解释道:“选题、采访、撰写、审核,每个环节都需要环环相扣。”林小华眼中闪烁着光芒,心中暗自规划着自己的写作之路。
参观结束后,林小华坚定地对刘老师说:“我会更加努力,争取有一天也能在这里发表作品。”
刘老师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我相信你一定能行。”
“陈主任,假如我将来想加入你们这个群体,需要我做些什么呢?”林小华好奇地问。
陈主任微笑着回答:“首先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其次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多参与采访和报道,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还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有坚持和毅力,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记者。”
林小华认真聆听,心中默默记下每一点建议。其实从那一次参观开始,林小华就坚定了从事新闻写作的信念,后来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之后,他通过安城日报社记者指导,完成了好几篇新闻作品,后来不仅被安城日报刊登了,甚至还被省上的报纸刊登过好几次,不过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回到学校之后,林小华就想着尝试写一写身边人物,林小华想起了和李月华一起去小店小学给学生上课的经历,李月华的二叔在条件艰苦的学校里坚持了19年。在那19年里,李月华的二叔除了寒暑假之外很少回家,他用心教导每一个孩子,用知识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林小华深受感动,决定以李月华的二叔为原型,写一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记录这位平凡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
不过在这之前,林小华还是和李月华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她二叔娥经历,又电话联系了小店小学的几位老师,详细询问了李月华二叔的教学点滴和生活细节,且经过了李月华二叔的同意,于是,林小华开始了新闻处女作的创作过程。
学校有计算机课,晚自习之后还对学生免费开放,林小华就开始自学电脑打字、文字排版这些技巧,并且申请了自己的腾讯qq,还通过刘老师添加了安城日报编辑为好友,就稿件创作思路提前和编辑进行了交流。从稿件的初稿完成,到安城日报记者的修改指导,林小华不断打磨文字,反复推敲细节,力求故事细节真实感人。
林小华始终记得,李月华的二叔为了把课上好,每学期都和科任教师一起自制了很多教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学具,让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也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林小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由废旧纸壳制作的钟表模型,虽然很简陋,却精准地演示了时间的流转,仿佛象征着李月华二叔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稿件几经修改,林小华决定把稿件电子版先发给刘老师审核,刘老师看到后,非常满意,认为文章情感真挚,细节生动,建议在篇幅上稍作缩减后即可投稿。林小华按照刘老师的意见再次修改,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林小华将修改后的稿件发送给安城日报编辑,不久便收到回复,编辑对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优化建议。林小华仔细揣摩,再次调整,最终定稿。几天后,这篇报道在安城日报上刊登,反响热烈,许多读者被李月华二叔的故事深深打动。
那篇稿件发表之后,市教育局局长和西城县主要领导亲自前往小店小学慰问李月华的二叔和学校老师,赞誉其为教育事业的楷模,并表示市委市政府将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确保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天下午刚下课,学校安保处保安到教室通知林小华有人找他,林小华心中一惊,急忙赶到校门口,只见二叔来到了学校门口,他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对林小华表示感谢。
“小华,你那篇报道出来后,我和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小学副高职称都通过了,这次来市里,一来是代表学校老师来感谢你,再一个市里一家企业给我们捐了不少东西,我也来亲自感谢。”二叔感激地说。
“二叔,您在山里的小学坚持了那么多年,真的很值得我学习,以后毕业了,我也会去那样的学校工作。”林小华眼眶微红,坚定地看着二叔,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
“刚好,月华也要来了,我请你们吃饭去。”二叔开心地说。“转眼我也从这个学校毕业整整19年了,真的好快啊!那时候月华还没有月华,现在月华也上一个学校了。”二叔深情的说,“你俩都要加油!争取成为最优秀的乡村教师!”
林小华和李月华微笑着点头答应,刚好李月华也走出了学校,三人并肩走向学校门口的小餐馆,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脸上的喜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