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上午九点,包头师范学院303教室的晨光正斜斜地切过黑板,高等数学老师在台上推导着洛必达法则,底下学生们半梦半醒。赵某趴在桌上打盹,笔尖在草稿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函数图像,突然听见前门“哐当”一声被踹开,抬头只见个蒙着黑色面罩的人冲了进来,手里攥着把泛着冷光的双刃短刀。
“同学借过——”黑衣人话音未落,刀刃已经朝着赵某的胸口刺来。赵某本能地侧身一躲,短刀擦着校服划开道口子,肋骨传来火辣辣的疼。教室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有人以为是迎新晚会的恶作剧:“哥们,这cosplay也太逼真了吧?”直到黑衣人转身时,刀刃上的血珠滴在讲台边的粉笔盒上,把“高等数学”四个字染成了暗红色。
“快跑!”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黑衣人却不慌不忙,从兜里掏出把U型锁“咔嗒”锁住教室门,转身时顺手划向扑过来的学习委员徐某,刀刃在对方手臂上留下道血痕。他的动作流畅得像在演练过无数次,全然不顾身后传来的尖叫和桌椅翻倒的声响。
走廊里,周某的黑色卫衣兜里还揣着36只飞镖、5枚飞针和一把折叠弩箭——这些都是他攒了半年生活费从网上淘来的“复仇装备”。昨天夜里,他在宿舍反复擦拭那把虎士刀,刀刃映出他苍白的脸,脑海里不断回放初中毕业那年的场景:赵某在qq空间发了条“今天遇到个奇葩”,他评论了句“说谁呢”,结果被对方回骂“关你屁事”,随后整个班级的好友申请都石沉大海。
“是你毁了我的人生!”周某边跑边在心里怒吼。他记得中考前三个月,上课总走神,总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他,最后数学考了47分,只能去读大专。而赵某却考上了这所本科院校,上周在食堂遇见时,对方正和几个朋友有说有笑,甚至没认出他来。
警笛声由远及近时,周某已经跑到操场角落。他掏出短刀抵住脖子,看着围上来的警察,突然想起昨晚给父母发的短信:“如果他们闹事,赔钱,关起门别理,我是成年人,你们没义务赔,这是法律规定的……”刀刃压进皮肤的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终于要对“仇人”完成致命一击。
审讯室里,民警看着周某列的武器清单目瞪口呆:四把匕首、两把开山刀、一把弩箭,活像个移动兵器库。“你准备这么多刀,是要开兵器铺吗?”辅警小李忍不住问。周某却严肃地回答:“每把刀都有不同用途,短刀适合近距离刺杀,开山刀可以震慑阻拦的人……”
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摸着胸口的绷带百思不得其解:“初中三年我跟他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怎么就成了他嘴里的‘校园霸凌者’?”他翻出初中班级群的聊天记录,发现周某唯一的发言是在毕业前三天,发了句“祝大家前程似锦”,底下无人回复——当时大家都在忙着填志愿,谁也没注意到这个内向的男生。
庭审那天,周某穿着橙色囚服坐在被告席,面罩早已摘下,露出张略带稚气的脸。当法官问他为何认为赵某孤立他时,他突然提高嗓门:“2018年6月15日,赵某在空间发说说,配图是五个人的合照,里面没有我;2019年开学,他没跟我打招呼;2022年9月,他在食堂看见我却转头就走……”每说一条,他就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这些“仇怨”。
赵某坐在旁听席上听得目瞪口呆:“同学,你这是把青春过成了《甄嬛传》吧?我连你初中坐第几排都不记得,哪儿来的孤立?”法庭里响起一阵轻笑,周某的耳朵却红了,他觉得这些笑声都是对他的嘲笑,就像初中时那些“隐形的排挤”。
根据警方调查,周某的初中班主任回忆:“那孩子性格太内向,有次和赵某吵架,其实就是因为赵某开玩笑说他‘做题像蜗牛’,他就觉得被侮辱了。后来赵某和其他同学玩,他就认为是故意孤立他。”而所谓的“联合排挤”,不过是青春期男生们的小打小闹,早被大家忘到了九霄云外。
最荒诞的是周某的“复仇计划”:他花了三个月观察赵某的课表,甚至画了详细的教室平面图,标注了每个出口的人流量;网购武器时,还特意选了“暗黑复仇者”套餐,包括面罩、战术手套和便携锁具;案发前一晚,他在宿舍对着镜子练习刺杀动作,直到凌晨三点,把室友吓得以为他在练瑜伽。
“我就是要让他知道,当年的每一句嘲笑,都要付出代价!”周某在庭上嘶吼,却没注意到赵某无奈地摇着头。法官敲响法槌时,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别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他的世界早已被想象的仇恨填满,连大学室友都觉得他“神神叨叨”,总在半夜对着手机屏幕冷笑。
最终,周某因故意杀人罪和袭警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宣判那天,他盯着天花板上的灯,突然觉得那些武器清单、复仇计划,都像一场滑稽的闹剧。赵某出院后回到教室,看着讲台上未干的血迹,忍不住对同桌说:“早知道他这么记仇,当年该送他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说不定就考上985了。”
校园里的梧桐叶渐渐变黄,303教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高数老师继续讲解洛必达法则,学生们依旧在打盹、刷手机,只是偶尔会有人指着讲台小声议论:“看,就是那儿,去年有人带着36只飞镖来上课。”而周某的故事,成了校园论坛里的热帖,标题叫《从qq评论到36只飞镖:一个男生的“复仇”狂想曲》。
这场荒诞的“复仇”,最终以14年的铁窗生涯告终。周某在看守所里收到母亲寄来的信,信里说:“你初中时攒钱买的那本《武侠世界》,我整理房间时翻到了,里面夹着你当年的成绩单。其实人生就像书里的江湖,有人选择仗剑天涯,有人选择一笑而过,而你选了最不该选的那条路。”
窗外的阳光穿过铁窗,在墙面投下斑驳的影子。周某摸着墙上的划痕,突然想起案发当天,赵某被刺时眼里的震惊——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完全陌生的眼神。原来,在赵某的世界里,他不过是个模糊的初中同学,而自己却用五年时间,把这份模糊的印象,幻化成了足以毁掉两个人生的仇恨。
大学的铃声再次响起,303教室的门被推开,新的课程开始了。学生们鱼贯而入,没人记得曾经有个男生,带着一兜子武器,在这个教室里上演了一场荒唐的“复仇”戏码。而那些所谓的“深仇大恨”,不过是青春里的一粒沙尘,却被有心人吹成了遮天蔽日的风暴。
或许,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学会分辨:哪些是值得铭记的善意,哪些是该放下的误解。而周某的故事,就像黑板上被擦掉的洛必达法则,终将成为校园传说的一部分,但那些关于仇恨与宽容的思考,却永远留在了每个经历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