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科幻小说 > 说书人:讲述小故事 > 第8章 西汉第5位皇帝汉文帝刘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西汉第5位皇帝汉文帝刘恒

(今日来讲讲汉文帝刘恒)

盛夏时节,烈日高悬,刘恒独自登上云雾缭绕的山峰。放眼望去,山脚下错落分布着星罗棋布的村落,田间地头是百姓劳作的身影,几缕悠悠的炊烟在温热的空气中缓缓升腾。他的发丝被潮热的山风轻轻撩动,衣衫也被汗水微微浸湿,贴在身上。

刘恒的眉头轻皱,眼神中满是忧虑与牵挂。他深知,尽管当下是作物生长的旺季,可百姓们依旧面临诸多艰辛。蛇年秋收,他满心期望能让百姓过个富足年,可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中满是担忧,既有对百姓辛勤劳作的心疼,也有立志改善民生的坚定信念。

他攥紧拳头,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家家户户都能在新的一年衣食无忧,仓廪常满,粮谷充足。

这时,一袭白衣的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走上山巅。随风飘动的衣摆,在葱郁山林的映衬下格外惹眼,刘恒听到动静,转过身来,目光落在我身上,眼中闪过一抹惊讶。

“你是何人”

“来接你的人”

“放不下他们?”

刘恒低头不语,

“你做的很好了,现在百姓丰衣足食你看底下的百姓他们人人满脸都是笑容。”

“我做的还不够好,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时间还剩下很多能讲讲你的事情?

“好!”

我叫刘恒,人称汉文帝,我这一生就像一场惊心动魄,峰回路转的奇梦。

我的故事从母亲的命运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我的母亲名叫薄姬,他的身世已足够传奇,他一出生就是个私生女打小又克死了爹,后来做了魏王魏豹的妃子也许是命运在捉弄他,没多久魏王因触怒高祖皇帝而命丧黄泉了,母亲被俘进入宫中,成为了一名织布宫女然而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母亲成功的通过了我爹汉高祖的海选进入了他的后宫,本以为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谁知道高祖是个典型喜新厌旧的人,自打把我母亲招入后宫,他一年多从未临幸,幸亏母亲有两个好闺蜜,她们就是官夫人和赵子儿,他们三人约定好了苟富贵,勿相忘,现在官夫人和赵子儿颇受宠幸,所以就专门在高祖皇帝面前取笑我的母亲,我爹刘邦也是个打小不被人待见的主,一时之间同情心爆发就跑去临幸了我的母亲,我娘非常争气,就这么一次就有了身孕生下了我。

我出生于这个宫墙深深的世界,从未得到过父亲的真正关注,我从小就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我的性格谨慎谦虚,温柔敦厚,宽容待人只为在这宫中求得一份安宁。

公元前196年,我8岁那年被封为代王,封地也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要不是有着血缘关系估计父亲压根都不知道有我这个儿子,在夺位斗争中我知道哥哥们比我更适合当皇帝我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在父皇以及大臣眼里面就是懦弱,不思进取这心我也不在乎。

张丞相 小时候的刘恒前往代国…

“代王 已经进入代国了”

“停车 停车”

“代王 天不早了,我们要赶在天黑前赶到成武县才行啊!”

“停车 我要看看代国”

我当时直接跳下来车当时给他们吓得,说着刘恒嘴角带着笑容以及怀念…

“代王 代王”

我一步一步趴着嘴里说道

“代王 踏入代国土地 理应跪拜”一步一步爬到刻着代国的碑前行礼。

“张丞相 为什么赵国那么富可咱们代国这么穷啊!他们的头顶不都是同一片苍天吗?”

“代王 上天对每一个郡国都是公平的,不同的只是统治郡国的国君。”

“国君 国君不都是父王封的吗?”

“是啊!但国君与国君的不同啊!”我跪在地上思考了一会儿…

“我明白了,这代国以前是二伯父刘喜当王的可他只会做买卖,不懂治理国事后来陈稀又闹叛乱,代国就变成这样子了。”

“代王人小心灵,看到代国的根本有望了。”

“母亲跟丞相说过,不要总夸我,我明白她的意思”

“什么意思啊!”

“怕我太得意。”

“本王一点要让代国百姓,大碗吃肉大口喝酒,过上幸福的日子。”

父皇驾崩,吕后上台,那是一场真正的风暴,那些曾经受宠的妃子们无一幸免,而我的母亲却因为他的不受宠而得以幸免,我感激这份幸运,也感激母亲一直以来的坚韧和智慧。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吕氏一族蠢蠢欲动,而刘氏的宗亲大臣们也在寻找新的继承人,

因此,众臣商议另立新帝。在商讨之后,众人认为代王刘恒是刘邦的亲子,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刘恒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应当将刘恒立为皇帝,于是派遣使者请刘恒前往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继承皇位。

刘恒与薄姬进行磋商,又命人用龟甲占卜,得到大横之象,占卜者认为大横预示着更替,说明刘恒将成为天子,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刘恒还派遣薄姬的弟弟薄昭前去长安打探情况,薄昭从长安返回后,也劝说刘恒前去继位。于是,刘恒下定决心,乘车前往长安。

刘恒一行人抵达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后,又派部下宋昌去长安观察局势。宋昌到了渭桥(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渭河附近)后,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前来迎接,宋昌回到高陵向刘恒报告,刘恒这才继续前进。

到达渭桥后,太尉周勃率领群臣拜见刘恒,送上天子玉玺,但刘恒十分谨慎,提出到长安城中的代王府邸从长计议。抵达代王府邸后,群臣请求刘恒登基称帝,刘恒五次退让,但大臣们一再请求,这才同意即位。随后,刘恒命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清除宫廷,自己进入未央宫后,又命宋昌为卫将军,管理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保证自己的安全。其后,刘恒选择良辰吉日登基称帝。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那个被选中的幸运儿当消息传来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又是命运对我的一次捉弄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

同年我成为了大汉的皇帝,我知道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也不能辜负自己。

前179年我开始加封老臣,打赏功臣,用物质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用智慧和人证来智慧和仁政来赢得百姓的心。

镇压叛乱

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将开国功臣封为诸侯,命他们分散各地,拱卫汉朝。之后,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趁刘恒巡视代地、准备讨伐匈奴时,发动叛乱,调遣军队打算袭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刘恒得知后,下令停止进攻匈奴,派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率军攻打济北王。在陈武的镇压下,济北王的军队被打败,刘兴居被俘。

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密谋反叛,但尚未发动叛乱,就被朝廷官员发现。官员上报,称刘长的宫室不合法度,还擅自制定法令,密谋反叛。刘恒得知后,废除了刘长的王位,将他发配至蜀地,刘长在流放途中病死。

削弱诸侯势力

诸侯王的接连叛乱使刘恒意识到,诸侯王势力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中央朝廷的统治受到威胁。贾谊也认识到了诸侯王的威胁,向汉文帝上《治安策》,陈述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并提出解决方法,即分割诸侯王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齐王逝世,刘恒乘机把齐国分割成六个小国,由齐王的六个儿子分别继承,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这两个大诸侯国的势力。此外,刘恒采用“以亲制疏”的策略,扩大亲子梁王刘参、淮阳王刘喜的势力范围,从而对异姓诸侯王进行压制。最后,刘恒强令各诸侯王前往自己的封地居住,如在刘恒的命令下,齐国的诸侯王们离开齐国国都,居住在各自的封邑,从而受到西汉济北、济南二郡的监视,齐国势力被削弱,难以发动叛乱。但刘恒对同姓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诸侯王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间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抗击匈奴

刘恒继位后,为了保证边境稳定,给北部的匈奴运送了很多礼物。但不久之后,匈奴南下进犯,攻至黄河以南,四处劫掠。于是,刘恒亲自来到甘泉宫,征调边境地区的官吏和骑兵抵御匈奴,又命丞相颖阴侯灌婴率军出击,匈奴只得引兵退去。其后的几年间,匈奴一直在北方蛰伏,至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再次南下劫掠,还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印。刘恒得知后,派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又命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训练军队,准备反击。刘恒对此次战事十分重视,亲自慰劳士卒、赏赐官兵,还想要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因大臣和皇太后劝阻而作罢。做好反击准备后,刘恒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大败而逃。

我深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造福百姓,用的不好则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这个国家,所以我选择了无为而治,选择了休养生息。

对内

重视农业

刘恒深知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位期间,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努力为百姓创造相对自由的生产环境。首先,刘恒在开春时率领群臣进行耕种,将耕种所得的谷物用于祭祀宗庙,以劝勉百姓勤于农事。其次,刘恒还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如在即位第二年,便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田租,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再次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田租,次年,更是免除了全部田租。最后,刘恒还改革了赋役制度,将百姓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还将算赋由每人每年上交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刘恒对赋役的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得汉代国库日益富足。

发展工商业

刘恒将以往延续的重农抑商政策改为重农宽商的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允许工商业发展。一方面,他下令开放原归于国家的山林川泽,允许百姓开山打猎、捕鱼、砍柴等,为人民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生活来源。另一方面,刘恒改革了关卡核验制度,以往出入关卡,需要持木符方可通过,刘恒废除关卡验符,使得往来的货物可以自由运售,有利于经济发展。

厉行节俭

刘恒在位期间,倡导勤俭节约。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间,未曾扩建宫室苑囿,也不允许各地进献珍贵的物品。他在生活上也注重节俭,经常穿着粗丝衣服,宫中嫔妃的衣服不得拖至地面,帷帐不得织文绣锦。在修建自己的墓地霸陵时,刘恒要求全部采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等装饰,依山为陵,不修建高大的坟墓。

让农民得以安心生产,让国家得以慢慢恢复元气,我知道有盾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矛攻守一体。

对外政策

改革戍守制度

西汉初期,北方的匈奴时常南下进犯,士卒在边疆日夜戍守,甚为劳苦。太子舍人晁错上书,建议改革现有的每年更换一次戍卒之制,改为屯田守边制度。刘恒采纳了他的建议,选取北部边疆的百姓,在北塞屯田驻守,有事作战,无事耕田。这一改革使得内地百姓不必背井离乡、戍守边防,也降低了国家在军事防御上的花费,为后世所借鉴和实行。

骑兵建设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对匈奴的策略以妥协和让步为主,但匈奴对边郡的侵扰并未停止。刘恒即位后,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而进行军事抵御的准备之一,便是训练军马,进行骑兵建设。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刘恒颁布“马复令”,下令饲养马的百姓,可以免除家中三人的徭役,以鼓励民间饲养军马,为之后战争中征用马匹准备资源。次年,匈奴侵扰西汉边郡,汉文帝派骑兵八万余名前去迎击,迫使匈奴退去,可见汉文帝时期的骑兵建设已初见成效。之后,这一制度延续至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马匹缺乏的局面得以改观。

匈奴

汉高祖刘邦在对匈奴战争失利后,采用大臣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惠帝、吕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但北部边疆并未安宁。刘恒继位后,实行“和主战辅”的政策,一方面派遣使者申明“和亲”的诚意,一方面,对匈奴南下侵扰的行为进行抗击,但每次还击仅以把匈奴逐出边境为止,为谈判和好留有余地。这一策略为汉朝休养生息提供了较为和平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南越

汉初,南越国王与汉修好,被封为南越王。但吕后当政时期,南越与汉交恶,南越王赵佗自号南越武帝,双方一度兵戎相见。刘恒继位后,竭力与南越修复关系,他派使者慰问南越王赵佗在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家族,将赵佗的兄弟封为官员,又派人整修赵佗家族的祖坟,以争取赵佗的好感。此外,刘恒还命中大夫陆贾为特使,携带刘恒的亲笔信前往南越,与赵佗商讨统一安邦的问题,赵佗欣然应允,去掉帝号,恢复了对汉朝的臣属关系,南疆的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我尽量保持低调,尽量不张扬,因为我知道真正的伟大不是靠炫耀和张扬来实现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来证明的,在我的治理下,汉中社会安定,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我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首这一生,我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见证了太多的奇迹,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命运的眷顾,更离不开我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我感激这一切,也珍惜这一切,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

我的落幕时刻,尽管生命即将消逝,我仍紧紧握着那抔黄土,就在刚才他还在这片土地上亲自耕作,那熟练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他在代国的童年。

我深知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梦想,太子刘启也在一旁耕地但他的动作显然没有那么熟练,土壤翻滚的痕迹显得较为肤浅。

治粟都尉来报近年来五谷丰登,各郡县的粮仓堆积如山,如今百姓们也不需要交田租,家家户户都有三年的余粮。

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好啊,”

朕早就说过,

“只要百姓家家有余粮,咱们大汉天下就富足了”

我知道真正的富强并非只在于国库充裕而是深深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后召来了掌管养马的太仆令自己则蹲在田里细细查看土壤。

太仆令报:全国六大马场现在已经拥有了良马30万匹。

你跟治粟内史犯的是一样的错,朕问的是民间百姓家,是不是家家都能养得起马匹呀?

太卜令告诉我,养马的百姓是不少但不是家家户户都在养马,养鸡鸭牛羊的都有反正现在家家都有活物养,我知道这些都是活物但马与其他的活物并不一样。

我在代国为王的时候就曾经亲眼见过匈奴人的马匹,那些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犹如风一般,我明白要想彻底消灭匈奴,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马匹,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从高祖刘邦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品种繁多,他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他捧起一把黄土,感慨华夏大地辽阔但仍有大量土地未得到开垦,他明白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时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一生勤勉为国家和百姓耗尽心血,此刻我感到很是疲惫只想静静的躺在这片养育我的黄土之上。

回到宫中,的生命之火渐渐微弱,

刘恒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推动了汉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157年7月),刘恒在长安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临终前,他下了遗诏,希望自己死后,天下百姓不必为自己长期服丧,葬礼一切从简,后宫中夫人以下的嫔妃都遣散回家。刘恒逝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群臣为刘恒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将其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

汉文帝刘恒遗诏

原文: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经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中。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译:

翻译:

朕听说,天下的万物之中,只要它诞生,就没有不会死的;死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自然规则,没有什么悲哀的。当今之世,人们都乐于生而厌恶死亡,为了追求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为了强调服丧尽孝而损害身体健康,朕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何况朕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而今死了,如果再让臣民长期为朕服丧哭祭,遭受寒冬酷暑的磨难,使天下悲哀伤心,使老人流涕伤感,守丧期间再限制饮食,停止对鬼神的祭祀,这正是加重朕的失德,让朕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呢?

朕有幸获得拱卫先帝宗庙的祭祀,以渺小的身子,称尊于天下诸侯王之上,已有二十余年了。感谢上苍神灵保佑,国家有福,境内一片升平,没有战争。朕并不聪明,时常担心自己做了错事,玷污先帝盛大的恩德。惧怕寿命太长,自己因失德而不能善终。现在万幸的是我得以享尽天年,将追随先帝的在天之灵,还有什么值得哀念?

朕诏告天下官员百姓:从遗诏颁布之日起,悼吊三日,便都换下丧服。不可禁止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从办理丧事、参加祭奠的亲属和官员开始,都不要打赤脚。头系的麻巾,脚扎的麻绳,宽度都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在车辆和兵器上套戴丧服的标志,不要组织百姓到宫中来哭灵吊丧。宫中应当哭祭的亲属和官员,都要在早晚规定的时间来,致祭时才哭,祭罢,即行停止。非早晚哭祭时间,严禁任何人擅自到祭坛哭泣。安葬之后,应穿九个月丧服的,改穿十五日;应穿五个月丧服的,改穿十四日;应穿三个月丧服的,改穿七日;期满即行脱下。其他没有在本诏中明确规定的问题,都要参照本诏的用意办理。遗诏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百姓都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许更改。后宫的嫔妃,从“夫人”到“少使”,都送他们回家。

把灵魂交给我,我带着你去看看后世!

现在实现了你所说的百姓丰衣足食家家有余粮,

“辛苦了”

请…

(今日评书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