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打了一只大狍子,全家舍不得吃,决定去公社把它卖了换钱给顾轻尘买药。
顾锦书也顺便坐了个便宜驴车要去公社看看。颠簸了大半天于到了公社,这里真是称得上穷乡僻壤。
走了 30里山路,把毛驴都跑冒汗了,路过了三个屯子,也快到中午了才到了公社。顾锦书下了毛驴车,感觉身体都快冻麻了。
其实所谓公社就跟乡镇规模差不多,顾锦书左右瞧了瞧,公社正街的道路两旁有一些砖瓦房,的确是比屯子里的泥土草房强多了,但是一栋小楼都没有。
公路也是用石子铺成的,不像屯子里都是泥土道。大伯把毛驴车赶到了供销社的门口。
公社虽然属于乡镇规模,但是这里毕竟是偏远的山区,成立乡镇的时间没有那么久远,居住的人口也没有那么多,更没有专门收购皮毛野物的店铺,所以供销社不仅仅是出售日常的生活用品,还代收一些皮毛山货等特产。
供销社的营业员出来看了看车上的猎物,毛重定价给一毛钱一斤,然后他拿出一杆 50斤的大秤。
强子有点嫌价格低想讲讲价,大伯给他使眼色,让他别瞎说话。然后小声告诉他方圆几十里内就这一家收山货,别的地方还不收呢!要是把他得罪了人家要不收了那还真没地方卖去。
营业员把秤钩挂在狍子身上的绳子上,大伯用力地抬起秤头的拎手,狍子就被抬起来,四脚离地了。
营业员在那里扒拉着秤砣,眼看着秤砣超出了 50斤的星标,秤砣都到顶头了,秤杆的顶端还高高的,不肯落下来。
“50斤!”营业员一口定音。
强子就说:“是不是应该换一个大秤称啊?这个秤好像有点小啊!换一个 100斤的再称称吧!”
销售员冷着脸说道:“也这秤准着呢,正常收带毛的都是估堆儿的,我给你称重,有一斤算一斤你还不知足?
不行你爱上哪卖上哪卖去,我这还不收了。”说着他拿起秤就要回去。
大伯急忙追过去,他陪着笑说道:“我兄弟他不懂行,您给的不少了,别跟他一样的”。
营业员气呼呼地进了店里,大伯也紧忙尾随了进去。强子一脸不高兴的站在外面不进去,连要买一些东西都不在他家买了。
他知道自己辛苦打来的东西被人家吃了秤,他心里不舒服,但是又没办法,因为这附近还真没有收皮毛山货的。
顾锦书想了想就马上屁颠屁颠跟了进去,她要看看在这个年代供销社里的物品都有什么品类和款式和规格。
进到供销社里面,她马上快速地扫视了一圈。这里的产品还算齐全,但是要是比起现代来,连个小卖部的规格都称不上了。
她先在放粮食食品的位置瞧了一下,然后又在生活用品的位置上看了一会儿。
这时,大伯已经收了卖狍子的钱出去了,顾锦书又马上跟了出去。
大伯把卖狍子的五块钱给了强子,并且劝他:“强子,货到地头死,这里就他这一家收货的,能卖出去就挺好了。
不然你还能拉回去是咋的?那你还拿啥给你媳妇买药”?
然后他就催强子赶快去买药,他要喂喂毛驴,这样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到家。
强子看了看手里的钱对顾锦书说道:“爹先去给你娘抓药,然后再买点吃的,剩下钱了就给你买糖吃”。
顾锦书高兴地点了点头,心想时机来了!她又屁颠屁颠地跟着强子去了不远处的药店。
药店是简单的中西药都卖些,好赖也算是中西医结合的,店里就一个坐诊大夫,还兼营业员的工作。
强子跟大夫说了顾轻尘的情况,让大夫给开些对症的药。大夫说这里其他的药也没有,只能开一些止疼止血的药,让他们要等一会。
顾锦书就趁机开始撒娇,说她现在就要吃糖,让强子马上去给她买糖吃。并且还抱着强子的大腿左右摇晃开启了她的磨人模式。
强子被她磨得不行,无奈只能先付了三块钱的药钱让营业员给他抓药,然后他就出去买糖果,同时也想把其他东西一起买了,这样还能节省一些时间。
顾锦书说她不跟着去,就在这里等着他。强子走后顾锦书还到门口看了一眼。
见强子走远了她就马上回来跟大夫说,药不用抓了,不想买了,让他把三块钱退了。
大夫一听不相信她一个小孩子说的话,说等大人回来再说。
顾锦书说就是他爹说不买了,他爹不好意思来才让她来说的。并要求马上退钱,不给退钱她就张开大嘴要哭,大夫气的不行,就气哄哄地把钱退给了她。
她拿着钱就跑了出去,在没人的地方马上把空间里的药包拿了出来,然后把退回的药钱放进了空间里。
这可是爹冒着生命危险打猎物换来的钱,她一定要收好了,然后她马上就去找强子。
这时强子也已经买东西回来了,顾锦书说,药已经抓完她就先拿过来了。看到顾锦书拿着这么大的药包,强子愣了一下,倒也没多想,就接过她手里的药回到了大伯的车上。
强子从挎兜里拿出几块水果糖送给顾锦书,他还买了一块肉和一些苞米面,同时还买了半斤饼干,让顾锦书饿了在路上吃。
三人终于是返程了,顾锦书心里松了一口气,她终于是偷龙转凤成功了。
这时候大概也就是中午一点钟的样子,路边的人家也有卖小吃的,这里把油条叫做大果子,油锅里炸大果子的油烟顺着风飘过来,传出油香的味道。
同时也有卖馒头,包子,蒸饺和炸丸子的。
水果就非常稀少了,只有一份卖冻梨冻柿子的,苹果,鸭梨之类的水果就更不用想了。
大哥和强子看都不看一眼卖吃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家里的状况,是根本买不起这些东西的,所以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回去的路上也是闲来无聊,顾锦书就想办法了解起周围环境来,问着这个屯子叫什么名字,那个屯子叫什么名字,还挨着哪个公社,这里离县城有多远……
大伯路上赶车也是无聊,怀着逗小孩儿的心理也是知无不言。
他们的屯子原来叫陶家窝棚,建国后改成叫陶家屯,现在建屯还没有 30年。
因最早是一户陶姓的人家看那里土地平整,野草长得也旺盛,认为那里的土质好适合种地,就在那里盖了一个草窝棚定居了下来,从此就在那里开荒种地,慢慢的人口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