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阳光暖煦而柔和,悠悠地洒落在朱雀大街上,给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了一层金纱。李浩哲与马婉婷身着寻常百姓的朴素衣衫,漫步在繁华的街头。他们抛开了帝王与皇后的尊贵身份,以最纯粹的视角,探寻着大唐盛世下百姓生活的真实模样。
街头熙熙攘攘,人群如织。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包子嘞,刚出炉的热包子!”“新鲜的瓜果,不甜不要钱呐!”各类店铺琳琅满目,绸缎庄里五彩斑斓的丝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首饰店内的金银珠宝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陛下,瞧这长安街头的热闹景象,百姓们的生活似乎颇为富足安乐。”马婉婷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欣慰。
李浩哲微微点头,目光在人群中穿梭:“是啊,朕也正想听听百姓们的心声,看看这盛世之下,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两人信步走到一处茶摊前,坐了下来。摊主是一位憨厚朴实的中年男子,热情地迎上来,为他们沏上两杯热气腾腾的香茗。
“客官,您二位慢用。咱这长安啊,如今可是一天比一天好了,托陛下的福,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咯!”摊主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道。
李浩哲心中一动,问道:“哦?听您这意思,这几年长安变化很大?”
摊主放下手中的茶壶,兴致勃勃地说:“那可不!就说这农田里的事儿吧,以前灌溉可费劲了,一家人都得忙活,还不一定能顾得上多少地。可如今不一样啦,来了那墨家子弟,带来了新的农具,就两个人操作,轻轻松松就能灌溉十亩地呢!粮食产量上去了,大家伙儿都能吃饱饭,有力气干活、上学堂。”
马婉婷好奇地问道:“学堂?现在孩子们上学方便吗?”
“方便,太方便啦!”摊主眉飞色舞地说道,“城里到处都有学堂,不管是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能去读书识字。陛下还请了好多有学问的先生来教书,孩子们可都有出息嘞!”
李浩哲与马婉婷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笑意。他们起身离开茶摊,继续在街头漫步。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处书肆。书肆内,摆满了各类书籍,有经史子集,也有诗词歌赋。几位文人墨客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
“如今大唐盛世,文化昌盛,这可都是陛下的功劳啊!”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感慨地说道。
“是啊,如今我们这些文人,也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你看这街头巷尾,百姓安居乐业,处处都是好景致,好素材。”一位年轻的书生附和道。
李浩哲心中甚是欢喜,正欲上前与他们交谈,却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他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卖字画的摊主正与一位顾客争论不休。
“你这字画,明明是临摹之作,却当原作售卖,这不是欺骗顾客吗?”顾客气愤地说道。
摊主却一脸委屈:“客官,我可没说这是原作啊,这价格也摆在这儿,一看就不是原作的价儿。”
李浩哲走上前去,耐心地劝解道:“这位兄台,莫要动气。买卖讲究的是诚信,摊主虽未明确说是原作,但也应提前告知。摊主呢,往后做生意也要更加坦诚些。”
两人听了,觉得有理,便不再争吵。顾客买下了字画,满意地离去。
“多谢客官帮忙调解,您一看就是个明事理的人。”摊主感激地说道。
李浩哲微微一笑:“小事一桩。如今大唐繁荣,大家更应和和气气,互帮互助。”
告别摊主,李浩哲与马婉婷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一座学堂前,透过窗户,看到孩子们正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先生讲课。先生手持书卷,口若悬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我等读书人的志向……”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看到这些孩子,便看到了大唐的未来。”马婉婷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慈爱。
李浩哲轻轻握住她的手:“不错,教育乃国之根本。朕定要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大唐的盛世得以延续。”
天色渐晚,长安街头的灯火陆续亮起,宛如繁星点点。李浩哲与马婉婷踏上了回宫的路。一路上,他们回味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百姓们的欢声笑语、文人墨客的高谈阔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都让他们深感欣慰。
“今日微服私访,收获颇丰。百姓们对如今的生活满意,这便是朕最大的成就。”李浩哲感慨地说道。
马婉婷微微点头:“陛下心系百姓,百姓自然拥护陛下。愿大唐的盛世,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回到宫中,李浩哲坐在书房内,久久不能入眠。他细细思索着今日的经历,百姓们提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称赞,都在他脑海中回荡。他深知,大唐虽已繁荣昌盛,但仍需不断努力,解决潜在的问题,才能让这盛世长治久安。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决心为大唐的未来,继续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