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4日,长安历史博物馆的穹顶下,李浩哲的全息投影在巨大的世界地图上缓缓展开。博物馆中央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阿广大爷大妈捐赠的青铜令牌、泛黄族谱和古老竹简,这些文物正在通过量子扫描,将千年的记忆转化为数字文明的基石。
“总统阁下,北美历史学会的代表团已经抵达。”智能助手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李浩哲整理了一下中山装领口,迈步走向会客厅。落地窗外,朱雀大街上的磁悬浮列车川流不息,远处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在进行全息投影修复展示,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美代表团的学者们围着全息沙盘,目光聚焦在17世纪的新大陆版图上。李浩哲轻点桌面,沙盘上的光影骤然变化,浮现出当年大唐商船登陆美洲大陆的虚拟场景:“各位请看,我们的祖先在14世纪末意外抵达新大陆后,并没有将封建制度全盘移植。贵族、商人、墨家子弟和工匠们组成了独特的‘四方议事会’。”
“四方议事会?这听起来像是民主雏形。”一位白发苍苍的历史学家推了推眼镜,眼中满是好奇。
“没错。”李浩哲调出全息文档,泛黄的羊皮纸契约在空气中缓缓翻动,“贵族带来了秩序与战略眼光,商人提供了资本运作和市场思维,墨家子弟贡献了技术革新,而工匠则代表着基层实践智慧。四方约定,任何决策都需通过公开辩论与投票。”
画面切换到17世纪的议会大厅,虚拟场景中,身着唐装的议员们正在激烈讨论。李浩哲的声音在历史重现中回荡:“随着新大陆的发展,这种协商机制逐渐制度化。1689年,《大洋宪章》的签署标志着大唐北美领地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的雏形由此诞生。”
“但从封建社会到君主立宪,这中间的转变太过迅速,难道没有经历激烈的冲突吗?”一位年轻学者提出质疑。
全息投影突然分裂成三个画面:贵族的庄园里,领主们在烛光下研读《商君书》与《墨经》;商队的帐篷中,掌柜们用算盘计算着股份制贸易的收益;墨家工坊内,机关术与蒸汽动力的雏形正在碰撞。
“冲突当然存在。”李浩哲调出历史数据,“但新大陆的广袤土地提供了缓冲空间。贵族发现,支持商业发展能获得更多税收;商人意识到,稳定的制度才能保障长远利益;墨家则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推动社会进步。三方在工匠阶层的调和下,最终找到了平衡。”
他的智能眼镜突然闪烁,接入了实时新闻:吐蕃自治区正在进行新一轮司法改革,借鉴的正是17世纪北美领地的陪审团制度。李浩哲笑了笑,继续说道:“这种平衡延续至今。你们看,我们现在的司法独立机构,其核心原则依然是‘以法为纲,以德为维’,就像当年《大洋宪章》开篇所写——‘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会客厅的智能屏幕突然切换成全球新闻联播画面,世界各地的学者正在讨论大唐的发展模式。欧洲某国政要在电视中说道:“大唐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的思维方式与制度创新,才是文明进步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融合。”李浩哲调出一份特殊的族谱,“在新大陆,汉文化与当地文明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与印第安人的自然哲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理念;商人的契约精神融入土着部落的议事传统,催生出更包容的治理模式。”
北美代表团的团长若有所思:“这让我想起我们正在进行的联邦制改革,或许能从大唐的历史中找到新思路。”
“欢迎各位深入研究。”李浩哲打开博物馆的地下数据库,无数古籍与现代研究资料在空中排列成璀璨星河,“从封建社会到君主立宪,从三权分立到智能政务,大唐的历史始终在证明:唯有开放思维,才能让文明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长安的霓虹灯与博物馆的全息投影交相辉映。李浩哲站在朱雀大街的天桥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人群。两千年前,先辈们带着勇气跨越大洋;两千年后,他们留下的思维火种,依然在指引着人类文明的前行方向。而大唐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