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92章 文明迷雾中的思想突围与沉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章 文明迷雾中的思想突围与沉沦

2021年10月2日,秋意渐浓的北美大陆,李浩哲与马婉婷在别墅的量子书房内相对而坐。落地窗外,纳米植被构成的“枫林”正随着智能气候系统的调节变换着色彩,红叶纷飞的景象与室内泛着冷光的量子屏幕形成鲜明对比。

“每次查阅东方大国古代史,都像是在看一场重复播放的循环剧。”李浩哲轻触桌面,量子屏幕瞬间展开数千年的历史画卷。商周时期的龟甲占卜、秦汉的谶纬之学、明清的祥瑞之说依次闪过,最终定格在一幅描绘皇帝祭天的古画前,“明明有着灿烂的科技文明萌芽,却总被封建思想的迷雾笼罩。”

马婉婷将泡好的碧螺春放在智能茶几上,茶汤在量子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她调出历史数据面板:“从墨家的‘非命’主张到张衡的地动仪,东方大国从来不缺科学思维的火种。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尤其是宋明理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将创新精神逐渐扼杀。”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成动态场景:南宋皇宫内,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桃木剑,正在举行驱邪仪式;而民间,百姓们排着长队向“河神”献祭。与之对比的是蒙古草原上,牧民们根据星辰轨迹判断季节,用简易的机械装置搭建毡房。“蒙古铁骑虽然是马背上的民族,却有着更务实的世界观。”李浩哲指着画面,“他们不执着于虚无的鬼神之说,而是相信‘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反而让他们在征战中更具革新意识。”

智能助手突然弹出一段特殊影像:元代初期的大都城,阿拉伯的天文学家带来先进的星象仪器,郭守敬等学者吸收外来知识,编订出精确的《授时历》。“元朝短暂的开放期,证明打破思想桎梏就能带来进步。”马婉婷的指尖划过屏幕,调出当时的科技成就,“回回炮的改良、青花瓷的创新,都得益于多元文化的碰撞。”

然而画面急转直下,随着明朝建立,“海禁”政策的实施让闭关锁国的帷幕再次落下。量子屏幕上,郑和宝船的模型逐渐被锈蚀,取而代之的是锦衣卫的绣春刀与东厂的诏狱。“‘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不仅锁住了海上贸易,更锁住了探索世界的目光。”李浩哲调出《大明律》的相关条款,“当欧洲开始大航海时,明朝的官员们还在为‘是否该用西方历法’争论不休,将其斥为‘奇技淫巧’。”

马婉婷调出清朝的历史档案,圆明园的奢华图景与虎门销烟的悲壮画面交替闪现:“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将西方科技视为‘贡品’把玩,却拒绝制度革新。乾隆年间英国使团带来蒸汽机模型,皇帝竟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她的声音带着惋惜,“这种傲慢,让东方大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书房的智能灯光突然调暗,量子屏幕投射出大唐联邦制的发展历程。从先祖李浩澜远洋拓荒,到墨家机关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每一个节点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我们的联邦制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李浩哲将《大唐宪法》的条款与古代律法对比,“司法独立、权力制衡、全民教育,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是对‘人定胜天’理念的践行。”

此时,智能助手传来消息:某历史论坛上,关于“封建思想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讨论热度飙升。网友们纷纷上传自己的见解,有人贴出唐代长安城的开放市集与明清闭关锁国的对比图,有人分享墨家《墨经》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这说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思想的开放才是文明进步的关键。”马婉婷欣慰地说。

夜幕降临,窗外的纳米枫林变换成璀璨的“星夜”。李浩哲与马婉婷并肩站在落地窗前,远处的量子城市灯火辉煌,磁悬浮列车划出银色的光轨。“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李浩哲低声道,“封建王朝的重蹈覆辙警示着我们,唯有保持思想的开放、制度的革新,才能避免陷入文明的轮回。而这,也是我们大唐联邦制必须坚守的精神内核。”

量子屏幕在身后缓缓关闭,但那些跨越千年的历史画面,仍在两人心中激荡。从古代的思想困局到现代的文明崛起,这场关于认知与突破的对话,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