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玉的话,再度让朱元璋感觉一阵天旋地转。
徐达带人一下子杀这么多人,这杀的无疑是老朱的亲信。
因为大家知道老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所以,一旦决定要反朱元璋,就必须把朱元璋彻底按死。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彻底按住朱元璋,断绝朱元璋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
“那……那去把老二找来,事成之后,咱立他为太子。”朱元璋再度想了个办法。
李培玉尴尬一笑,“秦王殿下本与侧妃青梅竹马,但您愣是拆了人家的姻缘,妻成了妾,你驱逐的鞑虏倒是成了他的妻,他有鞑虏做王妃,就注定当不了太子,继承不了大统的,这还是您安排的,您忘了?”
这事儿朱樉的怨气不是一般的小。
观音奴坐在王妃的位置上,那就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朱樉,任何人都有可能做皇帝,唯独你与皇位无缘。
就算朱元璋真能见到朱樉,那朱樉咋可能帮朱元璋?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朱元璋险些被李培玉的话噎死。
这又是自己给自己挖的一个坑。
“那找老三来。”朱元璋说道。
朱棡是个很合适的人选,文武双全,很优秀。
李培玉讪讪一笑,“这恐怕也不行。”
“怎么不行?他可没有鞑虏王妃,而且他文成武就,咱若要立他为太子,许多人都不会反对的。”朱元璋反问道。
李培玉微微点头,“确实如此,但是您是不是忘了晋王妃?”
“晋王妃?怎么了?”朱元璋还没反应过来。
主要是连连受到打击,再加上年纪大了,一下子脑子没转过弯来。
“晋王妃的出身啊,她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母族实力太弱了,坐不上太子位的,而且这不也是您安排的吗?”
李培玉的话,再度给了朱元璋一个暴击。
是啊,朱棡能力有,但是做太子可不是有能力才行啊。
出来混,是要讲背景的。
朱棡背后的支持太小了,谢成不过是一个侯爵,压根推不动朱棡这个女婿。
老二就不说了,老大朱标背后是常蓝两家,老四朱棣背后是徐家,老五背后是冯家。
常遇春当年也是国公,徐达是国公,冯胜是国公,唯独谢成是个侯。
这让朱棡咋争啊?
朱棡和朱樉是穿一条裤子的,朱元璋给朱棡这么安排,一来是断掉朱棡夺嫡资本,二来是阻止朱棡帮助老二夺嫡。
但现在,这两人都废掉了,成不了朱元璋的助力。
“那老四……”
朱元璋目光放向朱棣。
李培玉提醒道,“虽然燕王的老丈人是魏国公,但是皇长孙的老丈人,好像也是魏国公,而且燕王在秦王晋王面前,差太多了。”
这波操作,无疑也是断了朱棣这个打算了。
徐达现在是从龙之臣,嫡次女即将成为太子妃,赐婚圣旨已下!
徐达若是支持朱棣,虽然也能混上这个待遇,但是别忘了,徐达可是大姐点的将,徐达若是在现在这情况下,去支持朱棣,那么不仅仅是背主,更是得罪马皇后。
徐达应该脑子没病,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去支持一个嫡四子。
就算支持朱棣,老二老三的能力都在朱棣之上啊,朱棣不如他的这两个哥哥的,没有胜算的。
顶着得罪马皇后,背主的骂名,被人戳着脊梁骨去支持一个没有多大胜算的皇子,徐达可能干这种蠢事儿吗?
朱标是嫡长子,朱雄英是嫡长孙,嫡长就是传承的延续,在法理上没人能跟朱标父子争继承权。
因为嫡长子是家族的延续,是家族的未来,嫡长若早夭无子,那他父母就得为他披麻戴孝,这就是嫡长的天然地位。
“咱……咱……咱槽他大爷!”
朱元璋郁闷加生气,又是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至于嫡五子朱橚,朱元璋压根没想过,因为朱橚一心醉心医学,政治和军事他都不掺和。
朱元璋现在真想给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处处为朱标打算,防着其他嫡子跟朱标争太子位,但千算万算没想到朱标反了。
这特么……
算计算计,把自己的退路给算计没了。
但这都是朱元璋自己作的。
朱元璋想着那一切都安排好,但是从来不去想他的安排真是后人想要的吗?
一个成年的监国太子,还是已经有了嫡长子的监国太子,还需要人去牵着他的手走路吗?
不需要了!
既然让朱标监国,那就放权!
别待在后面抓着权力不松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帮不到朱标,还会害了朱标。
朱元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应该这样这样,从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亦如一段感情中,某一方害怕没有以后、害怕最后走不到一起、害怕这个害怕那个,唯独不害怕失去那个满眼是他的伴侣。
“来人呐!快来人呐!宣太医啊!太上皇晕倒了!”
李培玉赶忙对外大喊。
朱元璋这一气,把自己给气病了。
军中亲信被杀,其他嫡子被自己亲手折断翅膀,沐英又远在云南且能力不如汤和这些人。
一步错,步步错。
朱元璋以为皇帝就可以说啥是啥,但朱元璋恰恰忽略了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世道。
是讲人情、讲利益的。
主要还是后者,没有利益的人情那就是一次性用品。
忠于朱元璋,不等于是朱元璋的死士。
一朝天子一朝臣,蛋糕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得分!
永寿宫内,顿时乱作一团。
因为朱元璋后宫里的那些人也在陆续搬过来,正是乱的时候呢。
本来到了这永寿宫,就跟被打入冷宫没区别,无非就是太上皇一块被打入冷宫。
偏偏朱元璋这时候还出事儿了。
这要是一下子人嗝屁了,那他们不得殉葬啊?
当年长达二百九十四年的人殉制度,在秦献公元年,公元前三八四年就被正式废除。
明承元制,既承元制,那为什么又要恢复汉唐衣冠?
要恢复汉唐的东西,又为什么要承元制?
称帝建制,不去建立制度,那不是诈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