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骂骂咧咧,等自己杀回紫禁城的!
定然要把你这个逆子吊起来打!
“阿嚏,阿嚏,谁在想我吗?”正在给李世民哭灵的李承乾突然打起了喷嚏。
“来人,快宣太医,太子殿下日以继夜的守孝,不慎感染风寒!”李善长马上对外喊道。
给李承乾塑造了一个仁孝的形象。
看看,早上也来,晚上也来,把身体都弄病了。
李世民加快了去云南的进程。
朕必须要快点跟沐英汇合,回京把这个逆子吊起来打!
而朝廷直接八百里加急找朱英还朝。
李世民去云南的脚程放快了,不良人的袭杀也更频繁了。
面对这等猛攻,李世民更想骂娘了。
“这鬼地方,起义多也就算了,这怎么杀手还如此之多!”
李世民压根没去怀疑这是李承乾派来的人,毕竟李承乾都光明正大放自己出宫了。
自己要是出了事儿,李承乾不就是第一责任人吗?
李承乾应该不会干这个蠢事儿。
李世民压根没想到人是李承乾派的,但是李承乾压根没有伤害李世民的意思,只是想把这些暗卫清理掉。
“陛下,很可能是陈友谅、张士诚等反贼旧部,陛下要小心。”毛骧保着李世民边战边退。
李世民不甘的道,“若是敬德在此,朕何至于如此狼狈!”
吾持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奈我何?
李世民站在原地,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禁想起了尉迟敬德,那可是自己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啊!
然而,此时此刻,他却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着他。
更让李世民感到无奈的是,这具身体似乎也在与他作对,曾经,自己作为天策上将,能够轻松地拉开重弓。
即便是年纪大了,练武也不能落下。
但如今,这具身体压根拉不开重弓,甚至普通弓箭也射不了几发,人就大喘气儿。
正当李世民暗自叹息时,一旁的李培玉突然开口提醒道,“陛下,您是不是有些糊涂了?尉迟敬德乃是唐朝的武将,而您所说应该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大将军吧?”
李培玉的话语让李世民猛地回过神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竟然说错了话,他不禁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心中暗自懊恼。
自从出宫以来,李培玉就发现自家主子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唐朝的人名挂在嘴边,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虽然老朱确实对唐太宗有点儿崇拜,但也不至于如此频繁地提及唐朝的人物啊!
李培玉看着李世民,心中也充满了疑惑,他不禁开始怀疑,难道是因为经历了太子夺位的事件后,陛下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以至于精神有些失常了吗?
李世民轻咳一声,试图掩饰自己的尴尬,然后连忙说道,“对,朕说的正是开平王常遇春,若是他还健在,像当年鄱阳湖之战中那样为朕保驾护航,朕何至于落到如今这般被反贼追杀的田地。”
从记忆中了解到,这位叫常遇春的家伙也是真的猛,他的早逝是大明的一大损失。
常遇春:如果时间能重来,当年在帅船上我不会去射伤张定边,而是帮他一起弄死你!你丫的是真薄情寡义啊!老子当年瞎了眼,看错你了!
常氏作为太子妃,还是一个在生朱允熥之前有过生三次孩子经验的人,孩子都生出来了,结果坐月子的时候没了。
这正常吗?
常氏生朱允熥是第四胎,第四胎,难产都不太可能吧?
而且常氏并不是难产死的,他是生下来之后,坐月子的第一十天死的。
这不奇怪吗?
老朱的疑心病那么重,锦衣卫又不是瞎子,老朱真能不知道这情况?
如果知道,为什么不管?
是默许,还顺便帮着凶手扫尾。
还是说,凶手就是老朱本人?
这事儿,老朱就算不是凶手,估计也是个知情加默许的。
亲情算个什么玩意?
跟皇帝讲亲情?何其可笑!
更何况,朱元璋自己就是个薄情寡义的性子,怎么可能为了权力不舍得对儿媳妇下手?
儿媳妇可以有很多个,但江山社稷只有一个。
跟一个薄情寡义的皇帝讲亲情?
连跟他结发几十年的马皇后,在洪武七年的时候,儿子给孙贵妃服丧,脸面都被老朱放在地上踩。
常氏这个儿媳算什么?
常遇春都死了,常家最大的靠山已经倒了。
……
几天后,云南黔国公府。
一道八百里加急传来,宣布太上皇朱元璋驾崩,急诏朱英回朝。
并叮嘱了沐昕几句。
来传信的人在私底下将具体情况告知朱英后,朱英的脸色变得十分怪异,他喃喃自语道,“这到底是在闹哪一出啊?竟然害得我平白无故地伤心了一场!”
那传信之人一脸无奈地回答道,“属下也不晓得其中缘由,不过这可是朝廷的旨意,请公爷您立刻收拾行装,随属下连夜赶回京城!”
朱英听到这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疑惑和不安,他眉头微皱,稍作思考后,还是决定听从朝廷的命令。
毕竟,违抗圣旨可不是一件小事,虽然不知道这到底要干嘛。
朱英稍稍犹豫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应道,“好吧,既然是朝廷的命令,那我自然是要遵从的,咱们今天就动身回京!”
他的声音虽然坚定,但内心却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次回京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话音未落,朱英便迅速行动起来。他立刻吩咐手下的人去收拾行囊,同时也安排好了府中的各项事宜。
他将府中的事务一一托付给了沐昕,确保在他离开期间,一切都能井井有条地进行。
朱英虽然对这次回京的原因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决定照办。
他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回京去见见母后,毕竟,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她老人家了,心中着实有些挂念。
朱元璋在的时候,朱英甚至连信都不敢多写,生怕引起猜忌。
当天下午,朱英便随着朝廷的人踏上了回京的路途,他们一路疾驰,马不停蹄,以奔丧的名义连夜赶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