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悯农二首·其一》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句意思

其一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但仍然有农夫被饿死。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出农业生产中播种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凸显出丰收景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将广袤田野的无荒田与农夫饿死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

-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用直白的表述传递出沉重的主题,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和农夫饿死的悲惨现实,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剥削现象,反映出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隐含着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控诉。

其二

-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仍在田间辛勤锄地劳作,汗水一滴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里。

-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发出感慨,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艺术特点

- 生动写实:前两句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等词汇,将农民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极具画面感。

- 发人深省:后两句用反问的形式,引发人们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警示性。

主题意义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能租种地主土地或为地主佣耕。唐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后,官府巧立名目,农民赋税负担更重。而且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 个人经历: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深刻感受。他关注民生,有社会责任感。在未登第时,一次回故乡亳州探望亲人,与同窗好友李逢吉一同登上观稼台游玩,看到田野里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深感痛心,于是创作了《悯农》诗二首,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社会背景的影响

- 加重同情之感:唐朝中期农民受土地兼并和沉重赋税的双重压迫,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社会现实让李绅在诗中流露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体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境遇和辛勤劳作的怜悯。

- 强化批判意味: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使诗人内心充满愤慨。《悯农二首》强烈地批判了造成农民苦难的社会制度和剥削现象,“农夫犹饿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饱含着诗人对剥削者的无声控诉。

个人经历的影响

- 赋予真实情感:李绅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活,让他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切身体会。这种经历使他在创作时能够感同身受,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不是简单的旁观同情,而是源自内心的共鸣。

- 坚定创作立场:个人的苦难经历让李绅站在了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创作。他以诗歌为载体,为农民发声,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农民的命运,从而使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具力量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