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诗的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通过描写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以及月影在平羌江水中流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静态的山月与动态的江水相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和行程。在夜晚,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驶向三峡。随着船的前行,离家乡越来越远,诗人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之情也愈发浓烈。这里的“君”,有人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也有人认为是指诗人的友人,但无论是指月还是指人,都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这些地名自然地融入到诗中,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同时,以“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成为诗情的触媒,引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此外,诗歌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前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离开蜀中赴外地的舟行途中,他被峨眉山的美景所触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诗中通过描写诗人月夜舟中所见之景,连用五个地名,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他对故乡山水的依恋之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离开家乡蜀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以峨眉山月为依托,将月影融入江水,月随江水流,仿佛故乡的一切都在陪伴着诗人,却又渐行渐远,借此强化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增添漂泊之感

诗人踏上远游之路,前途未卜,漂泊之感油然而生。“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夜晚乘船出发,一路向远方,随着行程推进,离故乡越来越远,这种漂泊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相互交织,让诗人更加怀念故乡的安稳与温暖。

凸显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离开熟悉的家乡去远方游历,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诗中对峨眉山月的描写,既包含了对故乡的不舍,也暗示了诗人将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旅程,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