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李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李白

《古风·其六》李白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赏析

以物起兴,引出主题

-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诗的开篇以代地(北方)的马不会思念南方的越地,越地(南方)的禽鸟不会留恋北方的燕地起兴,表明生物习性受地域风俗影响,自然形成难以改变。这里为下文戍边战士身处异地的不适与思乡之情埋下伏笔,同时也暗示了战士们背井离乡戍边的无奈。

描写戍边环境,烘托心境

-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叙述战士往昔离开家乡雁门关,如今戍守在遥远的龙庭(匈奴王庭,泛指北方边疆)前。接着描绘边疆恶劣的自然环境,狂沙漫天,遮蔽了海边的太阳,飞雪茫茫,笼罩着胡地的天空。“惊”“乱”“迷”等字生动地渲染出环境的险恶与荒寒,烘托出战士们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寂。

刻画戍边生活,揭示疾苦

-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描写战士们长期征战,铠甲上都生出了虮虱,可见战事的漫长与生活的困苦。他们的心魂随着军队的旌旗飘荡,表现出战士们时刻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身心疲惫。

-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直接揭示了战士们的痛苦,他们辛苦作战,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一片忠诚之心也难以向人倾诉。此句反映出当时军中赏罚不公的黑暗现实,表达了战士们内心的愤懑。

借典抒情,深化主题

-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诗人以汉代李广将军自比或比战士们,李广一生征战,战功赫赫,却始终未得封侯,最终白首于边疆。这里借李广的遭遇,进一步抒发了对戍边战士们的同情,他们为国家出生入死,却得不到公正对待,深化了对战争苦难和不公的批判主题。

整首诗通过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从环境的恶劣到待遇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含蓄批判,体现了李白诗歌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一面。

创作背景

李白《古风其六》大约作于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为了扩大疆土,频繁发动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诗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与当时的边将王忠嗣事件有关。王忠嗣是当时有名的边将,屡立战功,却为李林甫陷害至死。李白在此诗中,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程度,通过对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将士们“苦战功不赏”的悲惨结局,将讽刺矛头指向了赏罚不明的最高统治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对战争的批判:当时唐玄宗频繁发动战争,百姓困苦不堪。诗中“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直接表达了对无休止战争的批判,反映出创作背景中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破坏,让诗人对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深感不满。

- 对将士的同情:由于边将王忠嗣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将士们面临苦战功不赏的境遇。“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等句,体现出李白对浴血奋战却命运悲惨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源于当时将士们所处的不公现实,创作背景使诗人的同情更加真挚深沉。

- 对统治者的不满:在那样的背景下,统治者的决策导致战争不断,百姓和将士受苦。诗中“乃知梅福徒,翻为殷浩误”,借古讽今,暗示统治者的错误决策和赏罚不明,表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创作背景为这种情感的抒发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