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赏析
开篇盛赞鲁仲连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起笔点明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鲁仲连,以“倜傥”突出其风度潇洒,“高妙”则高度评价其才德出众,为全诗定下对鲁仲连钦慕的基调。
以明月为喻,展现其光芒初显
-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将鲁仲连比作从海底升起的明月,一旦升起便绽放出耀眼光芒。形象地描绘出鲁仲连原本如深藏海底的明珠,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凸显其才华的卓越和不凡。
详述功绩,凸显其英名远扬
-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具体讲述鲁仲连在赵国被秦军围困时,挺身而出,以雄辩之才说服魏国使者辛垣衍,使其放弃尊秦为帝的主张,成功击退秦军。这一壮举让他的英名远扬,后世之人都敬仰他的光辉事迹。此句高度赞扬了鲁仲连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刻画品性,彰显其超脱名利
-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鲁仲连时,他却轻视这千金之赏,回头对着平原君一笑,飘然而去。通过“意轻”“顾笑”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鲁仲连超脱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品性。
直抒胸臆,表达自我志向
-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人直接表明自己也是一个淡泊名利、洒脱不羁之人,与鲁仲连志趣相投,愿意像他一样,在事成之后拂衣而去,不贪恋功名利禄。此句不仅是对鲁仲连的再次赞颂,更是李白借鲁仲连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他对高尚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鲁仲连事迹和品性的描述,以古喻今,借鲁仲连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他对高尚品格和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李白一生深受儒、道、侠三种思想影响,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向,又有独善其身之情怀。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但在现实中却遭遇诸多挫折。
当时李白游历四方,虽怀有才华和抱负,却未得到施展的机会。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高士,他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行侠仗义、排患解难、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李白对鲁仲连倾身折服,心摹力追。他借鲁仲连的故事,以鲁仲连自比,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渴望能像鲁仲连一样建立奇功,同时又保持高洁的品格,功成后不受名利束缚,潇洒身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影响
- 渴望建立功业: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文人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这种时代氛围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对建立伟大功业的强烈渴望,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将鲁仲连比作从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芒万丈,表达了自己也期望能如鲁仲连般一鸣惊人,建立不朽功勋。
个人经历影响
- 怀才不遇的感慨:尽管李白才华横溢,但他的仕途却充满坎坷,多次求仕不顺,未得到重用。这种经历使他在诗中借鲁仲连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鲁仲连能凭借智慧退秦救赵,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对比之下,更显其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 追求自由与高洁品格: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他在经历了诸多挫折后,更加向往鲁仲连功成身退的潇洒。“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自己与鲁仲连一样,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高洁之人,即便渴望建功立业,也不会被名利所累,体现了他对自由和高尚品格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