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五》李白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赏析
以典故批判文风
-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诗的开篇连用两个典故。“丑女效颦”说的是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结果反而更丑,回家后吓坏了四邻;“寿陵失本步”讲寿陵少年去邯郸学当地人走路,不仅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这两个典故形象地批判了那些盲目模仿、失去自我本真的行为,暗指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刻意雕琢、失去自然之美的文风。
-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诗人直接指出那些写出看似华丽文章的人,如同在微小的虫鸟上雕刻花纹,虽精巧却丧失了文章应有的天然纯真。此句进一步强调对当时追求形式华丽而内容空洞文风的批判,认为这种文风如同丑女效颦、寿陵学步一样,是舍本逐末的。
以事例强化批判
-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这里又用一个典故,有人说能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燕王让他去做,此人花了三年时间,虽雕成了,但这东西毫无实用价值,只是外表华丽而已。诗人以此为例,说明当时一些文人耗费大量精力创作的作品,虽表面精致,却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徒有其表,再次批判了当时文风的浮华不实。
表达对理想文风的向往
-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诗人怀念《诗经》中大雅歌颂文王那样的质朴而有内涵的文风,感叹如今这样的颂声早已衰落。表明诗人心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像《诗经》大雅那样,内容充实,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与赞美高尚的品质。
-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诗人借用“郢匠运斤”的典故,希望能有像郢都那位勇敢站在鼻尖涂白垩的人那样的读者,能让作者像匠石运斧一样,挥洒自如地创作出自然天成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期待文坛能回归到自然、真实、有内涵的创作风气中。
整首诗通过多个典故和事例,尖锐地批判了当时文坛追求形式、丧失本真的不良文风,表达了诗人对质朴自然、有内涵文风的向往以及对知音的期盼,体现了李白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和对纯正文学风格的坚守。
创作背景
- 社会文化背景:唐朝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极为盛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诗坛存在追求形式华丽、内容空洞,过于注重雕琢辞藻、堆砌典故,而忽视诗歌内在思想和真情实感表达的风气,诗歌创作有走向形式主义的倾向。这种风气背离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李白对此深感不满,期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 个人创作理念:李白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元古”“复古道”,他希望改变自齐梁以来直至唐初的形式主义颓风,继承《诗经》、屈原直至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复古”的形式来实现革新诗歌的理想和抱负。《古风其三十五》就是他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是一首阐述其诗歌创作理论主张的论诗诗。
- 时代政治背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唐玄宗后期政治逐渐腐败,社会矛盾开始显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领域的不良风气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互映照,李白借诗歌创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希望诗歌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对扭转社会风气起到积极作用。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批判讽刺之情更强烈:在盛唐时期,文学领域追求形式华丽、忽视内容实质的风气盛行。在此背景下,李白借“丑女效颦”“寿陵学步”的典故,强烈批判讽刺了当时那些盲目模仿、只重形式而无内涵的诗人和诗作,认为他们失去了自我本色和诗歌的天真自然之美。
- 怀念与遗憾之感更浓郁:李白深受《诗经》等传统文化影响,向往《诗经》中大雅颂扬文王的古朴文风。但当时社会诗歌创作背离传统,他感慨“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流露出对古代优良诗歌传统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诗风衰落的深深遗憾。
- 改革诗风的热望与无奈更凸显:李白有“复元古”“复古道”的诗歌革新理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现理想困难重重。所以他借“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表达了自己虽有改革诗风的热情和本领,却难遇志同道合之人,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