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赏析
描绘壮阔而萧索之景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天地广阔无垠,浩渺无边。开篇营造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秋天的寒霜覆盖万物,狂风在广袤的荒野上呼啸,带来阵阵寒意。此句描绘出一幅秋意萧瑟、寒冷凄凉的画面,通过对霜、风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强化了环境的肃杀之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惆怅。
感慨世事无常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荣华富贵如同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世间万事如同波澜起伏,变幻不定。诗人将荣华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出荣华的易逝;“万事皆波澜”则深刻地体现出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波折起伏,流露出对人生和世事的无奈之情。
-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太阳被浮云遮蔽,失去了光辉,而浮云本身又变化不定,没有固定的形态。这里“白日”象征着光明、正义或理想,“浮云”寓意着奸佞小人或阻碍实现理想的势力。此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正义难以伸张,理想受到阻碍,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讽刺贤愚错位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高贵的梧桐树本应是鸾凤栖息之所,如今却被燕雀占据;而枳棘这类多刺的矮小树木,本不适宜栖息,却成了鸳鸯、鸾鸟的居处。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社会贤愚错位的现象,有才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而无才无德之人却占据高位,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表达归隐与愤懑
-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无奈地选择效仿陶渊明“归去来兮”,决定归隐。“剑歌行路难”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以击剑而歌《行路难》,表达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整首诗通过描绘广阔而萧索的秋景,抒发对世事无常、贤愚错位的感慨,以及表达归隐的决心和内心的愤懑,展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豪放洒脱中蕴含的深沉忧思。
创作背景
《古风其三十九》约作于天宝三年(744年)秋,是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时所作。
当时,李白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他本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入京,却发现唐玄宗暮气已重,只想让他做文学侍臣,为宫廷宴乐赋诗助兴。李白秉性耿直,不会阿谀奉承,得罪了高力士等权贵,遭到他们的谗言诋毁。例如,高力士因李白让他脱靴而怀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说李白诗中“借问汉宫何所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在讽刺贵妃,导致杨贵妃也深恨李白,多次阻挠唐玄宗任命李白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理想无法实现,还受到排挤,他从自身遭遇中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内心充满愤懑,于是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写下了《古风其三十九》。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一心报国,却在长安得不到重用,反遭权贵排挤。诗中“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占据梧桐、鸳鸾只能栖于枳棘的反常现象,比喻小人得势、贤才受压,鲜明地表达出他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是其在现实遭遇中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的情感体现。
对现实的批判
当时朝政昏暗,李白经历了宫廷的种种黑暗后,在诗中批判现实,如“风摧秀木,世路多艰”,借自然景象比喻社会现实,暗示恶劣的政治环境对贤能之士的迫害,抒发对不合理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孤独与无奈
在长安的孤独处境以及理想的破灭,使李白内心充满孤独无奈。“孤英”自比,写出自己在世俗中孤立无援的状态,“独照”则更强化了这种孤独感,体现出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
归隐之念
因在现实中受挫,李白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诗中“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借王子晋的典故,表达出对超脱尘世、归隐仙境的向往,这是他在现实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