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起笔的反差与迷茫

- 诗的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出一场盛大奢华的宴会场景,金樽中装着昂贵的美酒,玉盘里摆满价值万钱的珍馐佳肴。如此丰盛的宴席,本应尽情享受,但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面对美酒佳肴,他却毫无食欲,停下酒杯,放下筷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这一细节刻画,将诗人在现实困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象征手法凸显艰难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巨大阻碍。黄河本是奔腾不息的河流,此时却被坚冰堵塞,无法通航;太行山雄伟壮阔,却被大雪封山,难以攀登。“冰塞川”“雪满山”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如同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横亘在诗人面前,使他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借典故传达希望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垂钓碧溪”指的是姜太公吕尚在磻溪垂钓,得遇周文王,最终成就一番伟业;“乘舟梦日”则是说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心存希望,期待能像姜太公和伊尹一样,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两句诗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使诗歌在苦闷与迷茫中透露出一丝希望的曙光。

情感的起伏与坚定信念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续的感叹句,节奏急促,将诗人内心的焦虑、迷茫与挣扎推向了高潮。他反复呼喊着“行路难”,感慨人生道路上歧路众多,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然而,就在读者为诗人的前途担忧之时,李白笔锋一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他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时的痛苦与迷茫,又充分展现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乐观豁达态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李白《行路难·其一》创作于天宝三载(744 年),此时李白的人生经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波澜起伏

奉诏入京的期望与现实落差: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因玉真公主等人的举荐,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他满怀壮志,以为能就此施展才华,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体现了他当时的得意与自信。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在长安,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充当文学侍从角色,为唐玄宗点缀升平、消遣娱乐,无法参与实际的政治决策,这与他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

遭权贵排挤的困境:李白性格豪放不羁,蔑视权贵,在宫廷中不愿阿谀奉承、同流合污,因此遭到了一些权贵的排挤和诋毁,如高力士、杨国忠等人。他们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使得李白逐渐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在这种压抑且充满排挤的环境中,李白深感壮志难酬,内心的愤懑与痛苦日益加深。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被变相地逐出了长安。

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

唐朝盛世下的潜在危机:李白所处的时代,表面上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危机。统治阶层日益腐朽,唐玄宗沉迷于声色犬马,怠于政事,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黑暗。例如,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导致政治生态恶化。这种社会现实使得李白这样有抱负的文人难以施展才华,实现理想,也让他对社会的未来充满担忧。

文人的用世之心与坎坷仕途:在唐朝,文人普遍有着积极的用世之心,渴望通过科举、举荐等途径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但真正能够实现理想的人却寥寥无几。李白以其独特的才华和豪放的性格,本就不愿走寻常的科举之路,而选择通过干谒、举荐等方式入仕。然而,即便进入宫廷,依然无法摆脱困境。他的遭遇代表了当时许多文人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仕途的坎坷与无奈。

在这样的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背景下,李白在离开长安之际,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行路难·其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以及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矛盾心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仕途波折引发的复杂情感

怀才不遇的愤懑:李白本期望奉诏入京能大展宏图,却仅任翰林供奉,且遭权贵排挤最终被“赐金放还”。这种仕途挫折使他内心充满愤懑,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通过动作细节生动展现其面对美酒佳肴却难以下咽,拔剑后却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与愤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黄河被冰塞、太行被雪封象征人生道路艰难,强化了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愤懑,觉得自己的理想抱负被现实无情阻碍。

对前途的迷茫与挣扎:从期望到失望,李白对未来感到迷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续的感叹与疑问,直白表达其在困境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挣扎。他虽才华横溢,却在仕途上四处碰壁,这让他对未来方向充满困惑,不知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前行,内心充满纠结与痛苦。

坚守信念的乐观:尽管遭遇挫折与迷茫,李白骨子里的自信与豪放使其仍坚守信念。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相信自己的才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便体现了这种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以宗悫“长风破浪”的典故,表达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实现理想,这种乐观情绪为诗歌增添了激昂向上的力量,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深沉情感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当时唐朝表面繁荣,实则内部政治黑暗,权贵当道。李白身处其中,深知社会的腐朽。诗中虽未直接批判社会现实,但从他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对仕途艰难的描述,可间接感受到他对这种压抑人才、黑白颠倒社会环境的不满与批判,借自身经历揭示社会现实对有志之士的束缚与伤害。

对文人命运的感慨:在唐朝文人普遍渴望入仕却多坎坷的背景下,李白的遭遇具有代表性。他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此诗,表达对众多文人共同命运的感慨,引发同时代及后世文人的共鸣,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更是对整个文人阶层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