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赏析

场面描写:震撼人心

诗的开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描绘了一幅亲人送别出征士兵的悲惨场景。车轮声、马嘶声、哭声交织在一起,尘土飞扬遮蔽了咸阳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氛围,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行人倾诉:揭露苦难

借行人之口,诗人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无休止。“点行频”道出频繁征兵的现实,“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以具体的年龄和经历,说明士兵们服役时间之长、命运之悲惨。“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则直接批判统治者为开疆拓土,不顾士兵生死,致使边疆流血成海,表达了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社会惨象:全面展现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描述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大量男子被征入伍,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田园荒芜。“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进一步强调士兵如犬鸡般被随意驱使,毫无尊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指出战争使百姓生活困苦,却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全方位苦难。

观念转变:无奈悲愤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通过人们对生男生女观念的转变,反映出战争让百姓陷入极度痛苦与无奈的境地。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而此时却认为生女孩更好,因为男孩往往在战争中丧生。这种观念的逆转,饱含着百姓对战争的悲愤控诉。

结尾渲染:阴森凄惨

诗的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描绘出青海边从古至今,战场上累累白骨无人掩埋,在阴雨天,新旧鬼魂的哭声啾啾。这一阴森凄惨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将诗歌的悲剧氛围推向极致,给读者留下深刻而沉重的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 年)。当时,唐朝统治者好大喜功,不断对边疆地区发动战争,以满足其开疆拓土的野心。频繁的战争使得大量百姓被征入伍,造成劳动力短缺,田园荒芜,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生活在这个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对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兵车行》,以诗歌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及其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兵车行》的创作与唐玄宗时期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一背景从多个维度深刻影响了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之情

战争频繁的现实激发愤怒:唐玄宗时期,统治者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开边战争。频繁的战事致使大量百姓被征入伍,“点行频”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杜甫目睹无数家庭因此破碎,男子被迫离家征战,生命如草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以犀利之笔,将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把边疆流血漂杵的惨状与统治者不知收敛的开边意图相对照,表达出强烈的愤怒与谴责,痛斥其为满足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行径。

长期战争的后果引发不满: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无数士兵深陷苦难,“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士兵从少年征戍到白头,一生耗费在战事中。这种长期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使杜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极为不满,在诗中通过对士兵悲惨命运的描述,有力地批判了统治者的决策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之情

百姓送别场景触动悲悯:战争使得百姓家庭支离破碎,诗中开篇描绘的亲人送别场景,“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源于杜甫对现实中百姓生离死别场景的目睹。这种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深深触动杜甫内心的悲悯之情,促使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百姓的痛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

农村衰败景象加深同情:战争导致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农村经济遭受重创。“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农村田园荒芜,即便有健壮妇女耕种,庄稼也杂乱无收。杜甫对这种农村衰败、百姓生活困苦的景象深感同情,在诗中展现这些惨状,呼吁人们关注百姓在战争中的艰难处境。

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之情

社会经济破坏引发忧虑:战争不仅使百姓生命受威胁,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百姓既要承受亲人离散之苦,又要面临沉重的赋税压力,“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在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的情况下,租税却丝毫未减,这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杜甫意识到这种社会经济的混乱局面若不改变,将引发更大危机,因而在诗中表达出对社会经济崩溃的忧虑。

社会观念扭曲加重忧虑:“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战争使百姓传统的生育观念发生扭曲,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动荡。杜甫深知这种观念转变背后是百姓对战争的无奈与恐惧,社会的正常秩序已被打乱。这种社会观念的扭曲加重了他对社会未来走向的忧虑,担忧社会陷入更深的混乱与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