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首联
- 诗句:“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 赏析:“清秋”点明时节,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幕府井梧寒”,描绘出幕府庭院中井边梧桐树在秋夜中透着寒意,一个“寒”字,既写环境之冷,更暗示诗人心境之冷。“独宿江城”表明诗人独自留宿在江城幕府,“蜡炬残”则写出蜡烛即将燃尽,微弱的烛光在秋夜中摇曳,勾勒出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
- 诗句:“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 赏析:“永夜”即长夜,“角声”是军中号角声,在漫长的秋夜中,号角声悲凉地回荡,仿佛在独自诉说着什么,运用拟人手法,将角声赋予人的情感,强化了悲凉的氛围。“中天月色好谁看”,天空中明月高悬,月色美好,可诗人却无心欣赏。这两句通过一“悲”一“好”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
颈联
- 诗句:“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 赏析:“风尘荏苒”指战乱持续,时间渐渐过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诗人与亲人的“音书绝”,断绝了书信往来,体现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饱含着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关塞萧条行路难”,写关塞地区因战乱而冷落荒凉,道路艰难,不仅是实写旅途的艰难,更象征着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困境,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 诗句:“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 赏析:“伶俜”意为孤独,诗人说自己已经忍受了长达十年的孤独飘零生活。“强移栖息一枝安”,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表明自己如今勉强在幕府中暂且栖身,看似安稳,实则无奈。“强”字体现出诗人的身不由己,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悲苦与无奈之情。
诗歌主旨
《宿府》通过描写诗人独宿幕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在战乱年代长期漂泊、音书断绝的孤独寂寞,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自身无奈处境的悲叹。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宿府》时,正处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秋,当时的社会与个人境遇都对这首诗的诞生有着深刻影响:
-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朝元气大伤,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社会依旧动荡不安。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陷入疮痍满目、民生凋敝的困境。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也让他始终心系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
- 个人境遇:杜甫入严武幕府任节度参谋。这一职位事务繁杂,且幕僚生活拘束刻板,与杜甫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为国家效力的理想相去甚远。同时,他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身体也每况愈下。在幕府中,杜甫感到孤独压抑,对未来充满迷茫。加之与家人长期分离,音信不通,更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与思念。
在这样的社会与个人背景下,杜甫于幕府独宿的夜晚,将内心的孤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自身遭遇的无奈,融入到《宿府》这首诗中。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创作《宿府》时,特定的社会与个人背景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深化孤独愁苦之情:杜甫于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这一职位并未让他实现政治抱负,且幕僚生活拘束,使其倍感孤独。“独宿江城蜡炬残”,在清秋寒夜独宿,蜡炬将残,这种孤独被放大。长期漂泊、与家人音信隔绝,“风尘荏苒音书绝”,又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使孤独愁苦之情在诗中浓烈而深沉。
强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杜甫心系国家,诗中“永夜角声悲自语”,长夜回荡的角声,既渲染悲凉氛围,也暗示了国家局势的紧张,传达出他对国家前途深深的忧虑,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凸显身世飘零的感慨:多年漂泊,杜甫生活困苦,“已忍伶俜十年事”,十年辗转流离,饱经沧桑,这种身世飘零之感在诗中尽显。“关塞萧条行路难”,借关塞萧条、行路艰难,既写旅途艰辛,也象征其人生道路坎坷,加深了身世飘零的感慨。
增添无奈与隐忍的情绪:尽管杜甫在幕府任职不如意,但为生活所迫,只能“强移栖息一枝安”,用“强”字体现出他寄人篱下的无奈。面对诸多困境,他默默忍受,这种无奈与隐忍的情绪贯穿全诗,使诗歌情感更加复杂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