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见二人有所悟,继而又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怡宝问道:“老君,何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者如何能克刚耶?”
老子道:“柔水可滴穿坚石,微风能损高山之峻。柔者看似无力,然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可于无声无息间对至坚之物产生深远影响。以柔处世者,能屈能伸,不与刚者正面相抗,却可迂回化解,以巧劲破其锋芒,此乃柔之妙处。”
小普思索片刻,又道:“老君,‘无有入无间’此句甚为玄妙,还请老君详解。”
老子手挥拂尘,说道:“无有者,无形无象,恰似道之幽微难测。无间者,致密无隙,似坚不可摧之物。然无形之力量,可渗透至致密无间之处。如人心之念,虽不见其形,却能深入重重阻碍,改变事物之态势。此亦表明道之无为之功,不刻意为之,却能无所不为。”
怡宝再问:“老君,那‘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于尘世之中,吾等当如何践行?”
老子缓声道:“为师者,不必滔滔不绝,以身作则,行止合道,弟子自能感悟。为政者,不烦扰百姓,使民自化,民富国安。世人若皆能于无言中体悟真谛,于无为中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不强求结果,则天地万物皆能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然此等高境,尘世之中鲜有人能及,诸君当勉力为之。”
小普与怡宝闻之,再次行礼,心中对这道德经之理又多了几分领会,只盼能在这纷扰世间,将此智慧化为己用,践行不辍。
老子轻抬眼眸,继续讲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怡宝恭敬请教:“老君,世人多追名逐利,为何您言‘名与身孰亲’?”
老子叹道:“虚名浮利,不过过眼云烟。人若为声名所累,奔波操劳,损精耗神,危及自身康健与安宁,实则本末倒置。身者,乃载道之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珍视己身,莫为虚名而舍本逐末。”
小普问道:“那‘身与货孰多’又作何解?财物于世间生活亦为必需,难道不应积累?”
老子摇头道:
“财富和货物虽然可以作为生活的支撑,但倘若一个人贪心不足、欲壑难填,毫无节制地积累财富,让自己的心被外物所奴役,那么他就必然会逐渐迷失掉本真的自我。
那些富裕之人往往因为拥有太多的钱财而招惹灾祸上身;贪婪之辈则由于对货物的过度追求而丧失了德行操守。
毕竟人的身体对于物质的需求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拥有过多的财富和货物,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益处,反而只会平白无故地增添许多烦恼和罪孽罢了。
如此一来,这些多余的财富和货物又能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它们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甚至可能成为人生路上的沉重包袱,让人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所以说,我们应当学会知足常乐,合理地对待财富和货物,不要让其成为束缚心灵自由的枷锁。”
怡宝又问:“‘得与失孰病’,得失之间,究竟如何权衡?”
老子手抚长须,说道:“得到的时候满心欢喜,失去的时候又悲悲戚戚,这都是因为没有领悟到得失本就是变化无常的道理啊!
世间之事,有得到就必然会伴随着失去。
今天所获得的东西,也许正是明天失去的原因所在;而此时此刻所失去的,说不定在将来某个时候又会以另一种形式给予补偿回来呢。
总是担忧着得到或者失去,内心就会被扰乱,精神也会变得恍惚迷离,如此这般才是真正的大毛病啊!
只有超越了对于得失的执念和牵挂,才能真正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呀。”
小普若有所思:“老君,‘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此中深意,可是告诫吾等莫要过度贪恋?”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爱之过度,不惜代价,精力耗尽,终无所获。藏之过甚,引来觊觎,祸端必至,财货散尽。唯有秉持中道,不偏不倚,方能守得内心安宁,护持自身周全。”
怡宝拱手行礼:“老君,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便是应对之法了?”
老子微笑颔首:“知足者,虽卧于陋巷,亦觉欣然;不知足者,虽富甲天下,仍感匮乏。知止者,于功名利禄之前,能悬崖勒马,不越雷池。如此,可免辱身之险,无危殆之忧,于这世间,方可保长久平安,体悟大道之真意。”
小普与怡宝皆心中释然,似有所悟,默默将此章要义铭记于心,以作日后修行处世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