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原文: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在中医理论中,“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这句话,指的是人体脉象可以分为三个部位(寸、关、尺),并且脉象的变化与阴阳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这里的“阴阳相乘”,可以理解为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则是说人体的荣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血液和气机,都在人体内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荣气主要滋养脏腑和经络,卫气则主要起到防御外邪、调节汗液排泄等作用。血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这句话描述了人体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对津液流通的影响。呼吸时,气息在人体内部上下运行,通过呼吸运动,使得津液得以在全身范围内流通和分布。这对于维持人体的水液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则是指脉象会随着人体的活动状态而发生变化,并且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中医通过诊察脉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中医对四季脉象特点的描述。春季脉象弦细而长,象征着万物生长;秋季脉象浮大而散,与秋季气候干燥、肺气宣发有关;冬季脉象沉而有力,与冬季气候寒冷、阳气内藏有关;夏季脉象洪大而滑,与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散有关。这种脉象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体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原文: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察色)和诊察脉象(观脉),医生可以获取关于病人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描述了脉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脉象的大小(即脉的粗细、强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律。这要求中医医生在诊察脉象时,需要细致入微,全神贯注,以便准确捕捉脉象的微妙变化。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则是指脉象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脉象短促而有力,有的脉象则悠长而平缓。这种脉象的差异,反映了人体不同部位、不同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则进一步强调了脉象变化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脉象的上下(即升降浮沉)可能会出现错乱,有的脉象清晰明显,有的脉象则微弱难寻。这种脉象的变化,不仅与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还与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密切相关。

察色观脉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以便准确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脉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医生在诊察脉象时还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原文: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这个问题似乎在描述一种疾病变化莫测、令人困惑的情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错综复杂的医疗迷宫之中。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病辙改易”指的是病情的变化无常,“进退低昂”则形象地描绘了病情起伏不定的状态,“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则表达了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而感到迷茫和无助的心情。

在医学上,疾病的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类型、治疗方案的适用性等等。因此,病情的变化无常并不罕见,而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和应对的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与医生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及时将病情的变化反馈给医生,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要保持信心,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对于医生来说,面对病情复杂多变的患者,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析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以便在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

原文: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正是对中医脉象理论的高度概括。

首先,“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这是指脉象可以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寸部位于手腕桡侧动脉搏动处靠近拇指一侧,关部位于寸尺之间,尺部则靠近手腕小指一侧。这三个部位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以及心、肝、肾等重要脏腑。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这里的“荣卫”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具有滋养脏腑、经络和全身的作用;卫气则行于脉外,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汗液排泄等功能。两者在人体内的运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脉象的变化,正是反映营卫之气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是中医对不同脏腑脉象特点的总结。肾脏的脉象通常深沉有力,反映了肾脏藏精纳气的功能;心脏的脉象则宏大有力,体现了心脏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肺脏的脉象浮而有力,与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相呼应;而肝脏的脉象则弦长有力,反映了肝脏疏泄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

这些脉象特点,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诊察脉象,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原文: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这句话描述的是脉象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在古代,人们使用漏刻来计时,水下百刻即为一昼夜的时间,也就是说,脉象在这个时间段内会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这里的“寸口”指的是中医诊脉时常用的部位,也就是手腕桡侧的动脉搏动处。在这个部位诊脉,可以观察到脉象的虚实变化,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虚脉通常表现为脉象无力、搏动微弱,而实脉则表现为脉象有力、搏动明显。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这句话描述了脉象变化与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脉象的变化,正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阴阳失衡时,脉象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同时受到阴阳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虚实以及阴阳失衡的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风则浮虚”,在中医理论中,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指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同水面漂木;虚脉则是指脉象细软无力,按之空豁。风邪致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脉象浮虚正是其特点的体现。

“寒则牢坚”,寒邪侵袭人体时,脉象会变得紧而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故称为牢坚脉。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变得紧张有力。

“沉潜水滀”,这里的“沉潜”指的是脉象深沉难触,“水滀”则形象地描述了脉象如同水蓄积一般。这种脉象通常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有关,如水肿、痰饮等病症,脉象往往沉而有力,反映了水湿内停、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

“支饮急弦”,支饮是指水饮停聚于胸膈之间的病症,此时脉象往往急而弦。弦脉是指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反映了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的病理状态。在支饮病症中,弦脉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要积极治疗。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句话描述了脉象与疼痛、热烦等症状的对应关系。脉象跳动明显,往往与疼痛有关;脉象频数(即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则往往提示体内有热邪,表现为烦躁不安等症状。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实际诊断中,有时脉象与病症之间并不完全对应,这时就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原文: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三部九候”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所在和性质的方法。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三部不同,病各异端”这句话。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脉象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每一部的脉象都反映了相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因此,不同部位的脉象异常,往往提示着不同脏腑的疾病。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则是在强调脉象的异常变化对于诊断疾病的重要性。无论是脉象过于亢进(太过),还是脉象过于微弱(不及),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这些异常变化,需要医生仔细审查,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所在。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则是在提醒我们,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诊断疾病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脉象变化,还要深入探究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句话,则是在强调中医诊断中的整体观念和层次分析。通过审查脉象的表里变化,我们可以判断疾病是发生在体表还是体内,以及疾病在三焦中的具体部位。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几句话,则是在描述中医诊断的高超技艺。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诊察脉象,了解疾病所在,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这种高超的技艺,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最后,“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句话,则是在表达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传承,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三部九候”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所在和性质的方法。中医诊断需要整体观念、层次分析,以及高超的技艺和长期的实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