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另一个家庭正面临着另一些烦恼。
年轻的孕妇李晓燕因为肚子迟迟没有动静,情绪日渐焦虑。
再看杨家里的情形,母亲忙碌于洗衣做饭间,女儿则忙着喂奶照顾新生儿。
当杨明涛回来报喜时,家中的狗欢快迎接着主人。
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新出生的家庭成员更是满怀期待。
杨厂长办公室里,谈论起了工人薪资问题以及新的招聘挑战,决定采取临时方案维持现状。
同时为庆祝孩子满月安排了相关事宜,邻里们都显得格外兴奋,并且积极回应邀约。
随着日子接近孩子的第三天庆祝,村中的长辈如杨老爷已经为这次聚会做了精心筹备。
并且根据家族的传统为新出生的小宝贝取名为“杨增瑞”。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虽然面临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但这家人依旧保持着团结和睦。
“不对,我这边也有字辈的。”
“字辈和名字是两回事。
没有能力连书都读不好,还讲究字辈?这只会给祖先丢脸。”
杨大壮立刻低下头 **。
心里却想着,等到自家孙子出生的时候,肯定要在名字里加上字辈。
“那么太爷,这名字怎么取呢?”
杨太爷脸色一沉,“这个问题我再和小九商量一下吧。”
杨大壮撇了撇嘴,“太爷,要是按增字辈来取,这个名字可简单多了,什么增强、增辉、增福……多吉祥啊,以后等我有了孙子就从这里面选一个。”
砰
“就是你有了孙子也要经过我的同意,由老人家来定名。”
杨大壮吃惊之后嘀咕道:“那就给老二起吧。”
这次,杨太爷并未反驳他,心里也在想是不是应该为后代们提前准备好名字,但村里的晚辈众多,这确实不是个小任务。
时间过得飞快,第二天清晨,两辆马车晃晃悠悠地从杨家庄出发,驶向四九城。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一大早杨晓天就忙前忙后,请了一天假在家帮忙。
屋内,妻子林秋云正在喂小午生吃饭。
这小子有点挑人,只有她才能抱得住,其他人稍有接近就哭。
虽然这一点有点挑剔,不过小午生倒是非常好带养,尤其是晚上,吃饱后就一觉到天亮。
见到儿子吃得很认真,母亲在旁边也夸他聪明。
其实孩子小嘛,难免有时候饿了或尿湿了会哭闹,这些都是常事。
坐在床边的杨晓天仔细观察着儿子的小脸蛋儿,“我在看他呀。”
林秋云将手放在杨晓天头上遮住了他的视线,羞涩地说:“看啥呢?我还没睡醒呢。”
“我能看什么呢,当然是儿子啊。”
杨晓天故作严肃,并歪着头继续通过缝隙看。
林秋云急忙用手去挡时,正在 ** 的小午生睁开了眼睛。
“小家伙睁眼啦!”
杨晓天立刻移开林秋云的手,笑着叫了出来。
林秋云也随之抬眼看着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中充满了慈爱之情。
“你看这一双眼皮,随他爸。”
等了一会儿,吃完奶的小午生好奇地看着四周雪白的世界,似乎在审视着新的生活环境。
听到声音的岳母林母走过来,看了看,脸上满是笑意。
几分钟后,大家围坐在旁边,然后各自忙碌起来。
林秋云把饱餐一顿后的孩子放到了准备好的婴儿床上。
上方悬吊着一个小红灯笼,不停地摇晃,引起小午生的兴趣,不一会儿就累了,安然睡去。
林秋云轻轻给小午生掖好被子,自己也开始放松下来。
最近她觉得身体恢复得很快,与平时所说的生产后的虚弱完全不符,不仅能下床活动,肚子上的妊娠纹也在渐渐缩小,感觉肚皮的皮肤变得弹性十足。
想到这里她想到这些天来,老公杨晓天下班后带来的各类补品,差点没把厨房塞满。
两个装满了鸡蛋的大箱,至少有百个,足够全家慢慢吃;还有家里院子里养的几只新买的鸡。
更别提那些大鱼了,特别是昨晚钓上来的那一条胳膊般粗大的鱼,邻居们都羡慕不已。
村里的老师阎师傅见到这些好东西简直嫉妒极了,仿佛想上前膜拜一番。
所有这些好东西自然都是为她这个产妇准备的。
所以,这一刻她是家里最幸福的女人。
中午两辆毛驴车停在院门外。
杨晓天听到动静立即停下手中的厨具,迎出去接见远道而来的家人。
“太爷爷、叔叔、舅舅。”
来访的人互相招呼寒暄,杨晓天把岳母介绍给长辈杨老头子,“亲家母亲自过来一趟感谢您。”
“这次秋云给我们家带来了好消息。”
爷爷说着,岳母赶紧把他让进了屋里。
众人陆续走入房间,手上带着鸡蛋、小米和干蘑菇之类简单的礼,虽然不多甚至看起来有些寒酸,但没人说一句坏话,大家彼此都很珍惜这份心意。
林师傅原计划去垂钓,可听说隔壁李家捕获了一条大鱼。
听闻那大鱼的尺寸,林师傅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多年钓鱼经验,他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鱼。
邻居们说仅仅是鱼头就熬了一整锅汤,散发出来的香气让周围的人口水直流。
林师傅决定改在家里等待,然而心中满是失落和不甘,特别是作为院里辈分最高的长者,却没有被邀请一同前往,这种疏忽让他难以接受。
但又深知杨家内部事务复杂,冒犯了宗亲后患无穷,于是还是忍住没有登门打扰。
隔壁刘家人也因担心惹上麻烦而不敢外出。
据说这些乡下亲戚虽然平实淳朴,但一旦触怒,后果难料。
因此,即便家中物资紧缺,他们宁愿躲在屋里,连窗户都不敢打开。
“一、二、三...六个菜”,王大妈口中默默数着邻居家餐桌上摆出的丰盛菜品。
面对这样的一顿饭,她内心充满了嫉妒和无奈。“这些人不长记性,做了这么多好东西,也不分给我们点。”
一边的儿子小刚更是目不转睛盯着邻居家养的老母鸡,幻想自己生在那个家里该有多好。
杨家的聚会一直持续到午后两点多,甚至有两位老人醉倒,这让族中的长辈颇为不满,觉得丢了面子。
不过杨大爷嘱咐孙子要多多关照家里,尤其是照顾儿媳妇,并将醉汉安顿在车上送走了。
回家的路上,张涛把吃剩的食物分给了附近帮忙的朋友们,随后帮助父母清理房屋并照看孩子。
与此同时,在轧钢厂,张老三趁大家都在忙碌时悄悄来到休息室见徒弟晓军。
“师傅。”
晓军毕恭毕敬地行礼。
张老三简单点了点头,看着弟子从衣服内侧掏出一对白馍递给师父。
最近食堂伙食不好,张老三对此非常感激,很快咬了一口。
“怎么这么久才过来?”
张老三问。
“刘工派我办其他事情耽误了些时间。”
晓军解释后补充道:“这是给你的几粒炒花生,请收下吧。”
两人聊了一会儿后晓军回去工作。
张老三大概了解到了关于同事结婚生子的消息,心情顿时变得复杂起来——他自己的家庭似乎仍不见起色。
雷声滚滚,大雨倾盆,公路上泥泞不堪。
在这片晋东南的土地上,吉普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司机与副驾驶座上的两人保持着谨慎。
车内右侧坐着一位蓄着络腮胡的男人,面容严肃且透露着些许疲惫;旁边是一位带着厚眼镜的知识分子正在打盹。
窗外的雨势丝毫未减,轮子与路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声音。
终于,满面络腮胡的男人轻轻开口问道,“还有多久才能出山?”
前方驾车的吴助理认真答道:“已经走到一半了首长,若雨停下来大约三个小时可以到达长治。
晚上前就能赶到目的地。”
此时坐在旁边的书生也被颠醒了,“领导,这事真用得着您亲自跑吗?您身体受不住这舟车劳顿啊。”
领导则显得很坚定,“事关重大,我必须亲身前往才能放得下心来。”
两人继续交流了一会儿,车子突然一个急刹车。
前边的路由于塌方被堵塞了,村民们正在进行救援和清理。
这位名叫赵村长的干部热情地招呼几位领导参与救援。
最终,这位不愿透露身份叫他王胡子就好、身穿军装的领导者毫不犹豫卷起袖子加入了村民的工作中,协助处理那些障碍直到成功疏通道路。
当他们齐心协力试图移走一块巨大石头时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任务。
在此期间,所谓的“王胡子”
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人,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尊敬。
张胡子指着周围的地形,说在过去这样的环境最适合设伏了。
如果堵住道路,敌人想冲过是不可能的,能够逃生都是幸运儿。
“张同志,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
张胡子往后指了指,“就用它。”
小李立刻明白首长的意思,对着其他人解释道:“这是我们国内生产的长江吉普车,搬这几块石头,小菜一碟。”
见张胡子投来一个严厉的眼神,小李赶紧去发动车子。
天上的乌云开始向南移动,雨水渐渐停歇。
吉普车停在石头前,小李驾驶技术不错,在山路上稳稳地完成了调头,并把绳子系牢在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