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后一重奏……”

沈昭南叹了口气。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商品发布的周期这么长,消费者也许可以等你,但竞争厂商是不会等你的。”

何跃东微微皱眉,“你说……抄袭?”

这确实有点头疼了。

山寨换个说法,就叫抄袭。

在电子产品正在井喷式出现的时代。

华强北作为深城电子产业发源地。

本来被无数人寄予厚望,本以为会成为未来的夏国电子第一街。

会诞生多个顶级的电子产业巨头。

但事实证明,最后并没有实现。

反而在后世也沦为了山寨品猖獗的地方。

只要正规厂商刚发布样机,用不了一天,华强北就会出现长相酷似的产品,而且价格还远低于正品。

论山寨的能力,恐怕无人能与华强北相比。

可以称之为是“夏国山寨第一街”。

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挺“强大”。

但这种强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统遗传。

在开放政策初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技术模仿普遍,有很多黄毛一样的小作坊式的工厂,通过逆向工程仿制正品,尤其是电子表、收音机之类的。

这些仿制品可能在质量、设计上与原件相似,但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

即便是正规厂商,也在走抄袭这条路。

就比如夏国的一些厂商,都快把进口厂商的产品外形都山寨一个遍了。

国内厂商之间也互相抄袭山寨。

再加上这个年代的法律环境不健全,导致抄袭者成本低,被抄袭者维权困难,这就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鱼龙混杂。

哪一款产品的外形受欢迎,就会被疯狂抄袭。

甚至最夸张的是,有些高手对电子表拆解如庖丁解牛,隔壁摊主瞄了一眼你的产品,转身就拿出个相似的产品,印上自家的logo。

更有人放出豪言,“昨天卡西欧,今天深城华,明天改名深城发,多赚一笔是一笔……”

何跃东是见识过的。

他前世做小商品生意的时候,对这样的环境再熟悉不过了。

一张设计图纸流出,三小时内能传遍十几家作坊。

而且也有正规厂工人亲自下场,白天在国营厂焊接正品,夜里给山寨厂组装“兄弟款”,连螺丝孔的位置都像双胞胎的胎记。

市场要多乱有多乱。

要不然以前的自己也不敢那么大胆子,用山寨表替换永辉正品表,误差超过十分钟,还美其名曰,“时间嘛,过得快慢全看心情啦!”

想起自己的黑历史,何跃东羞愧的捂着脸。

自己以前怎么那么不要脸?

怪不得沈昭南和沈叔叔对自己失望透顶。

沈昭南还以为何跃东被难住了,就安慰何跃东,“没关系,毕竟我们是最先发布的,就算有相似的电子表出现,消费者也会知道我们才是最初的设计者。”

何跃东点点头,“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其实他不是很担心被抄袭。

时尚前卫的外观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杀手锏。

更重要的还是内“芯”。

前世华强北依旧猖獗,各种大厂的山寨品层出不穷,但也没听说哪个大厂真被抄倒了。

技术,是分水岭!

……

下午。

吃完饭。

何跃东继续喝茶看报纸。

门外有记者忽然偷拍他的照片。

何跃东追出去后,那记者已经蹽没了。

“妈的,跑得比兔子还快!”

何跃东眼底开始浮现出一抹担忧。

他不怕记者,相反,还很期待记者帮他扩散一些声量。

而且这个年代的记者还是挺牛的。

大笔杆子一握,企业都得以礼相待。

所以只要是发心正常的记者,不会这么缩头缩尾。

只有那些在来之前,就已经想好怎么给永辉厂挖坑的记者,也许害怕报复,才不敢抛头露面。

“右眼皮怎么总是跳呢?”

何跃东看了看时间。

可能是最近自己的思虑太重了没休息好。

别人看他都以为他是在偷懒。

但他是在通过报纸了解现在每一天都在发生什么事情。

以前自己没关注过,自从当了老板,他几乎不错过每天的重要报纸和电视新闻,抽空也会上网浏览一些国内外发生的事情,这是商人必须要做事情。

尤其是这个时代,靠信息差发家的例子屡见不鲜。

所以他看报喝茶的时候,也在动大量的脑筋,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那个,何总,我能打扰一下吗?”

何跃东转身,是瘦瘦弱弱的眼镜张,张志远。

“张技术,怎么了?”

何跃东一声张技术,听得眼镜张鼻子都酸了。

自己的确懂一些技术,但自从自己开始造假表之后,大家普遍认为造假表不需要技术,或者,有技术的不会去造假表,已经多久没有被人称呼自己一声张技术了。

“何总,我……有个对象,她现在没有工作,不知道能不能进咱们厂?”

眼镜张小心翼翼的问。

原本作为黄毛团队的人,他瞧不上何跃东这种废物子弟。

但这段时间,他已经充分领教何跃东的手段。

甚至星辰表的全套生产线都是何跃东搞来的,这让他太敬佩了,以至于他开始对何跃东说话很小心。

“你对象什么学历?”

何跃东现在不想招人。

系统还没发出新的招聘任务。

现在招人,纯属白贴钱。

“中专!”

“中专啊……”

何跃东有些皱眉,只是个中专……

要是个大学生那还勉强……

嗯?

中专?

1985年的中专?

何跃东一拍自己的脑门。

他都有些糊涂了!

这个年代的中专可不好考,难度不亚于四十年考211和985高校。

录取率非常低,在一些县城里,上万考生可能只有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中专。

竞争非常激烈,他记得要先进行预考筛选,只有名列前茅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正式考试。

而且当时的中专教育属于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对中专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学生不需要缴纳学费,学校甚至还会给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那时中专、中师录取分数线大大高于重点高中录取线,能考上中专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都是尖子生,他们在数理化、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上有扎实的功底。

所以各个学校成绩排前 20名的基本都去读中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