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 第56章 参谋王强:师长,我觉得在行动前告知南京政府比较稳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参谋王强:师长,我觉得在行动前告知南京政府比较稳妥。

(1937年10月26日夜 上海郊外临时指挥部)

煤油灯在沙盘上方摇晃,将孙元良的影子拉得歪斜。

参谋们的争论声渐渐弱下去,唯有笔尖划过作战地图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细碎。王强忽然放下红蓝铅笔,抬头望向师长:“师长,我觉得在行动前告知南京政府比较稳妥。”

会议室里顿时陷入死寂。孙元良的手指停在地图上的“大场镇”标记处,那里是日军防线的薄弱点。李翔第一个反应过来,急道:“现在通报南京?往返电文至少耽搁半日,若消息泄露……”

“李参谋说得对。”孙元良收回手,军装袖口蹭过沙盘边缘的细沙,“但王参谋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没有南京的支持,我们的弹药补给、空中支援……”他的声音顿住,窗外传来远处零星的炮声,震得玻璃上的积灰簌簌落下。

赵刚正埋头整理刚截获的日军密电,闻言抬起头:“可薛岳将军的部队还未完全敲定配合细节,此刻惊动南京,万一部队调度打乱……”

王强挺直腰板,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微微发亮:“师长,淞沪会战至今,各战区各自为战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上个月罗店失守,就是因为通讯脱节!如今我们要调动半数兵力反扑,若南京方面一无所知,事后追究‘擅自行动’的罪名……”他的喉结动了动,没再说下去。

孙元良的目光扫过众人。通讯参谋陈辉正悄悄擦拭额头的冷汗,作战地图上用红圈标出的“苏州河防线”在灯光下刺目如血。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南京发来的密电,要求“死守苏州,暂缓攻势”,但此刻苏州河以南的百姓正不断涌入阵地,担架队里伤员的呻吟声整夜未绝。

“参谋长,你起草电文。”孙元良突然开口,“重点说明淞沪防线的薄弱点、友军协同意向,以及……”他顿了顿,“以及若错失战机,苏州防线恐难独守。”

张平推了推眼镜,笔尖悬在电报纸上方:“是否需要提及具体作战时间?”

“不必。”孙元良走向门口,夜风卷着硝烟灌进来,“加密发报,只说‘拟于近日采取行动’。”他回头看了眼墙上的日历,10月26日的日期被铅笔重重圈住,“赵副官,立刻派人护送密电至苏州中转站,务必在明日拂晓前发出。”

夜色更深了。参谋们散去后,王强却留了下来。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报纸,摊在桌上:“师长,这是今日从难民手里收来的《申报》。”泛黄的纸页上,“日军轰炸闸北平民区”的标题刺得人眼疼,配图里断壁残垣间,孩童的尸体蜷成小小的黑影。

孙元良的手指在照片上颤抖。三小时前,他刚拒绝了一支自发前来助战的上海工人义勇队——装备不足,只能白白送死。

“南京那些老爷们……”王强突然压低声音,“他们不知道前线的血是热的。上个月陈诚将军要求增兵,电报发了七次才等来一个团。”

“所以更要让他们知道。”孙元良合上报纸,“但不是用抱怨,而是用胜算。”他抽出钢笔,在电文草稿上重重批注:“此役若成,可截断日军南北联络线,为后续反攻赢得先机。”

窗外传来马蹄声。侦察兵连夜带回新情报:日军第9师团正在蕴藻浜北岸集结,似有包抄苏州的意图。孙元良盯着地图上新标注的红点,忽然想起临行前委员长的训话:“淞沪关系国际观瞻,不可轻言放弃。”

“通知各旅。”他将电文交给张平,“明日凌晨三点,召开作战会议。王参谋,你负责整理苏州河沿岸的水文资料——若南京回电延迟,我们……”他的目光扫过墙上“不成功,便成仁”的条幅,“我们就按原计划,先斩后奏。”

子夜时分,加密电报从指挥部发出。赵刚握着发烫的发报机,听见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苏州河的方向,探照灯的光束刺破夜空,像一柄柄惨白的剑。他想起王强临走前说的话:“这封电报不是求救信,而是战书。”

而此刻,南京国防部的走廊里,值班参谋打着哈欠接过译电员递来的密电。他漫不经心地扫了眼标题,将电报塞进“待处理”的卷宗里——毕竟,淞沪前线的告急文书,每日都如雪片般飞来。

ps:本章通过参谋王强提出通报南京的建议,引出战场与高层间的矛盾、情报传递的困境,以及前线将领在决策时的挣扎。以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穿插难民惨状、战场新情报等支线,为后续作战计划的推进埋下伏笔,同时展现战争背景下的复杂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