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7章 滕王阁序的蝴蝶效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勃少年得志背后的文坛围猎

一、洪州秋水的惊鸿笔

上元二年的重阳节,赣江上的晨雾还未散尽,19岁的王勃蜷在船舱补觉。这位因斗鸡檄文被逐出长安的前朝神童,正要去交趾探望父亲。船公突然叫醒他:\"郎君快看!\"——只见江岸耸立着重修的滕王阁,彩旗招展如仙人衣袂。

阁中正在举办盛宴。洪州都督阎伯屿为捧女婿吴子章,早已备好序文。当小吏来请王勃入席时,阎公捻须冷笑:\"且看这丧家犬能吐出什么象牙。\"谁也没料到,这个蓬头垢面的少年,将用七百余字掀起初唐文坛的血雨腥风。

二、落霞孤鹜照见的刀光

酒过三巡,阎公假意邀众人作序。文士们心照不宣地推辞,唯独王勃接过纸笔。吴子章的脸瞬间惨白,阎公拂袖离席更衣,暗嘱书吏:\"彼所写,但报!\"

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传来时,阎公的指尖掐进了掌心;\"徐孺下陈蕃之榻\"句出,众宾客开始交换眼神;待\"落霞与孤鹜齐飞\"响彻江面,满座竟无人敢呼吸。最致命的是结尾的\"槛外长江__自流\",那个空出的\"空\"字如同利剑,刺破了所有精心布置的捧婿局。

《唐才子传》记载的这场文坛奇观,实则是捧杀链条的完美展演:

1. 阎公的借势造星(本想用女婿文章巩固江南文盟地位)

2. 地方文人的集体噤声(既不敢得罪都督,又难掩嫉恨)

3. 王勃的绝地反击(用天赋碾压规则,却不知已种下祸根)

阁外赣江的波涛里,命运的暗流开始涌动。那些喝彩声中的文人,有的已在盘算如何将这篇序文变成杀人刀。

三、长安纸贵后的冷箭

三个月后,《滕王阁序》抄本传至洛阳。国子监祭酒崔日用拍案:\"此子不死,吾辈何以自立!\"当夜,数十位文坛耆宿联名上书:\"王勃恃才悖礼,宜流岭南。\"

捧杀之网悄然收紧:

裴行俭评其\"虽有才而浮躁浅露\"

上官仪门生指摘序中\"冯唐易老\"影射朝政

连昔日好友杨炯都叹\"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最阴险的是阎伯屿的\"捧杀三连击\":

1. 将序文刻碑立于阁前(坐实王勃\"喧宾夺主\"恶名)

2. 向朝廷举荐其\"天才绝伦\"(引发当权者忌惮)

3. 在文人集会时屡赞\"当世子安第一\"(激化同行嫉恨)

《文心雕龙》云:\"文变染乎世情。\"这篇雄文此刻已成烫手山芋,每个传抄者都在添柴加火,要将少年天才焚毁于才名之鼎。

四、南海惊涛吞文曲

仪凤元年的盛夏,王勃在交趾海滩拾贝时,望见北来的商船。他不知长安刚发生两件大事:新科进士们正用他的文章当敲门砖;而武后案头堆满了弹劾他\"恃才傲物\"的奏折。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或许想起了六岁解《汉书》时父亲的忧色,九岁注《周易》时老师的惊叹。那些过早降临的盛誉,如同给幼苗浇灌烈酒——当他在滕王阁写下\"君子安贫\"时,自己的命运早已被\"达人知命\"四字道破。

《旧唐书》轻描淡写的\"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藏着细思极恐的细节:

同船文人皆生还,唯独神童溺亡

随身书箱尽数散佚,唯留《滕王阁序》传世

阎伯屿闻讯后竟大宴三日

江夏黄鹤楼上的崔颢,百年后凭栏远眺时忽然战栗——原来文坛捧杀术比长江更凶险,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才是真正的保命符。

五、才名枷锁的破解之道

当现代职场新星被冠以\"天才\"称号时,当自媒体追捧\"少年得志\"时,滕王阁的江风仍在警示:

1. 天赋贴现术(《周易》\"亢龙有悔\"之理)

将过人才华分批展现,避免一次性透支

学习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藏锋智慧

2. 文人相轻防火墙(《颜氏家训》\"慎交游\"之诫)

建立\"三不原则\":不接捧杀式赞美、不参与排名游戏、不回应比较话题

效法韩愈\"文以载道\"转移焦点

3. 盛名蒸馏法(《道德经》\"大巧若拙\"之道)

定期自我\"污名化\"破除完美形象

主动暴露无伤大雅的缺陷(如贺知章自嘲\"四明狂客\")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海内存知己\",却终未找到真正的知己。这个悲剧提醒我们:真正的知音不在喝彩的宴席上,而在你跌落时伸手的人潮外。保持\"七分才气三分拙\",或许才是穿越捧杀迷雾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