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得失观》
明珠沉江见本真,玉堂春锁计中魂。
莫道妆奁金玉重,谁懂?寒窑断剑照乾坤。
枯井曾藏千斗粟,争逐,换来黄土覆朱门。
若破心头得失障,轻放,半囊风雪半囊云。
暮色四合,瓜州渡口的江水泛着暗金色的波光,李甲的青衫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怀中揣着杜十娘临别相赠的描金妆匣,指尖触到匣上凹凸的缠枝莲纹,却像被火燎似的一颤——昨夜酒楼里孙富的话仍在耳边回荡:\"携妓归乡,辱没门楣,令尊岂能容你?轻则断了月例银子,重则逐出宗祠……\"这太学生望着滔滔江水,恍然看见自己十年寒窗换来的锦绣前程,正随着浪花碎成泡影。
一、得珠失珠一念间
杜十娘的故事在《警世通言》中不过五千余字,却将人性对\"失去\"的恐惧剖得鲜血淋漓。李甲本是官宦子弟,与名妓杜十娘情投意合,本可携美归乡。但盐商孙富抓住他恐惧\"失去家族庇护\"的软肋,三言两语便让这读书人方寸大乱。正如《郁离子》所言:\"畏火者投渊,畏溺者赴火\",人一旦陷入对某种损失的恐惧,往往会做出比损失本身更荒唐的抉择。
李甲的选择看似荒谬,实则暗合人性本能。他并非不知妆匣中藏着奇珍,但当\"可能失去仕途\"的恐惧袭来,夜明珠的光彩也黯然失色。这恰似《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典故,世人常因过度关注可能失去的\"木椟\",而错失真正的\"宝珠\"。
二、恐惧作舟渡欲海
江船上的烛火忽明忽暗,杜十娘取出妆匣时,李甲的手还在微微发抖。这描金木匣分作三层:上层是鎏金簪珥,中层堆着猫儿眼、祖母绿,最底层方是夜明珠、祖母绿佛塔这等稀世珍宝。这般设计暗藏玄机——若李甲能看透表层浮华,自会明白何为真正不可失去之物。可惜他只见孙富口中的\"千两白银\",却不见这价值万金的真心。
这让人想起《吕氏春秋》记载的楚人失弓:楚王猎场丢弓,臣子欲大索三日,楚王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李甲若能有此等胸襟,何至于为可能失去的虚名,断送眼前实实在在的情义?正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惜世人总在得失间乱了方寸。
三、百宝箱中照人心
当杜十娘将价值连城的珍宝尽数抛入江中时,围观的商旅百姓惊呼连连。有人痛惜明珠蒙尘,有人唾骂李甲薄幸,却少有人看透这场惨烈表演背后的深意——她在用最决绝的方式,验证人性的弱点。正如《淮南子》所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沉入江底的何止是珍宝,更是对人性贪嗔痴的一场审判。
李甲瘫坐船头,看着江面泛起的珠光,忽然想起两年前初见十娘的情景。那时他在教坊司初见这位京城名妓,见她轻抚焦尾琴唱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还笑说女儿家多愁善感。如今方知,这曲《黄金缕》唱的哪里是风月,分明是早看透了世人对\"有形之失\"的执念。
四、破局当学陶朱公
若说李甲是恐惧的囚徒,那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破局的高手。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他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聚,深谙\"有失方有得\"的智慧。就像他在《致富奇书》中写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是教人畏首畏尾,而是提醒世人要分清\"可失\"与\"不可失\"。
反观李甲,若他懂得\"破财消灾\"的古训,本可用妆匣中任意一件珍宝化解危机。但他既不敢违抗父命,又不舍放弃佳人,最终落得人财两空。这正应了《菜根谭》中的警句:\"一念贪私,万劫不复\",当人对某种失去的恐惧超过临界点,理智便如断线纸鸢。
五、江心明月证得失
夜色渐深,杜十娘立在船头,看着妆匣里的明珠一颗颗沉入江底。这些本可作为退路的珍宝,此刻却成了照妖镜,将李甲骨子里的怯懦照得无所遁形。她忽然想起幼时在教坊司,嬷嬷教她们辨识客人时说的话:\"看人不是看他说什么,要看他最怕失去什么。\"
江风送来远处寺庙的钟声,李甲望着杜十娘纵身跃入江中的身影,终于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这声哀嚎里既有痛失所爱的悲怆,更有看破真相的绝望——原来真正会失去的,从来不是他战战兢兢守护的虚名,而是那个宁为玉碎的真心人。
正是:
妆匣开时见人心,明珠沉江照古今。
若问得失真滋味,且看寒江独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