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56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4

诸子百家散文(16)

8、《孙子兵法》

孙子的主要着作

2)《谋攻》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

释义:

《谋攻》讲的是如何谋划进攻的问题。孙子从谋攻的原则、战略、国君同将帅的关系、取胜的条件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军事进攻方面的理论。

它是我国古代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军事论着。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军事进攻方面的一些重要理论,作者从“兵不顿而利可全”这一原则出发,指出要重视政治和外交攻势,慎重用兵;

指出用兵时,必须根据敌我兵力的具体情况,决定所采取的战略;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军事力量占优势,和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对敌我情况的充分认识,和根据这种认识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的基础上。

孙子的这些认识都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因素。

第一,孙子不是孤立地,而是从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复杂联系中,来观察和论述战争问题。

孙子虽然不能够彻底弄清楚,战争同政治、经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但却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孙子强调,作战要尊重客观条件;同时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但具有军事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

它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然后才有可能根据这种认识采取措施;

又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观察问题,要看到矛盾的双方,不要只看到一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

但是,必须指出,孙子的军事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孙子的论述只是从指挥战争方面说的,这里面不包括战争的性质。

指挥正确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的因素,根本因素在于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这一点孙子没有认识到。

孙子没有能够科学地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这是孙子军事思想最大的局限性。

其次,因为孙子还没有能够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他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和广大士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了将帅个人的作用。

再次,孙子虽然不反对战争,但为了强调保全军事实力,慎重用兵,他又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某一个具体战役来说,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下,或许有一定可能性;

而对作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的整个战争来说,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说,孙子还没有完全懂得,他还没有真正认识战争的本质。

最后,孙子否定攻坚战也是十分错误的,要知道没有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就不可能。

这些都说明孙子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译文(略)

注释(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