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
“都蜷缩成头发丝大小了,就这么放到水里后,居然能复原?!”
“这不是普通的水,是荆州文保中心专门为这种干缩竹简研究的还原液体!”
“那也很牛逼啊!”
一众“土鳖”考古工作者们,围着那盆不知名液体,不断的打量正泡在里面“舒展腰肢”的竹简。
这一幕真的太神奇了。
虽然说大家知道,这是科技的力量。
但是亲眼见着一个不过几毫米的竹简,在水里重新膨胀舒展成正常大小,还是蛮让人惊奇的。
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用了几个小时,才做到的。
整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大家也没有一直围在这看,只是偶尔过来瞅两眼。
当竹简舒展开之后,因为这种液体同时还分解了竹简上的部分污渍。
原本在竹简上的字迹,便也缓缓显示了出来。
字体是汉隶,已经不是汉初时最常见的小篆了。
这也可以说明,西汉早期到中期,是国家字体从小篆到隶书转变的一个时期。
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小篆,还保留着大篆以及上古金文的象形字体,也就是说这种字体更偏向“画”,而非横竖撇捺的方块字。
而隶书,则是已经有了成熟的笔画,看起来确实已经具备现代汉字“方块字”的特点了。
并且,隶书的字体和现代汉字,特别是繁体字的差别,已经不算很大了。
一个现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朝之前,那绝对是看不懂小篆和大篆的,连蒙带猜都不行。
但是一个现代人如果穿越到东汉时期,那基本上是能够认出大半隶书的,实在不行猜也能猜出很多。
而隶书的起源,就是将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相传,这种文字是发源于秦代的监狱,当时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所以深受低级官员,以及平民的喜爱。
不过在秦朝高层官员看来,隶书这种横竖笔直的简化文字,一点都不优雅,也没有汉字的“象形”精髓。
所以只要是有点身份的人,都不会用隶书的。
这点一直到西汉早期都是如此。
有点像后来的朝鲜,在创造出训民正音,也就是现代朝鲜文的时候,这种较为简单,只是“拼音”文字的字体,也不被朝鲜的官员、读书人接受。
当时朝鲜的读书人和官员,主要还是以学习更加难,但是含义更加丰富,准确性更高的汉字为主。
整个朝鲜王国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
但是,因为训民正音实在是太简单了,非常利于普及文化,所以在之后几百年,大量的在朝鲜半岛传播,成为了朝鲜平民首学的文字。
以至于到了20世纪后,南北朝鲜干脆直接废除了汉字,全面使用训民正音来做官方文字了。
汉隶的发展,其实也差不多。
一开始,汉隶得力于学习成本低廉,很快就在西汉下层阶级广泛使用了起来。
等到使用汉隶的人,已经比小篆还要多了,西汉上层贵族和官员们也就从善如流,全面开始推行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到了东汉的时候,隶书更是发展到了巅峰,在“汉文化圈”里,只有这一种通行的文字了。
只是,具体汉隶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完成全面普及的。
在史学家,一直都有争议。
有人认为汉武帝时期,汉隶就基本已经成为主流字体了。
有人则认为到西汉晚期,汉隶才完全取代小篆。
也有学者认为,文景时期,汉隶就获得了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不过现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这么多竹简和木牍。
如果这些竹简和木牍后期修复完成后,确定大多数都是以汉隶书写出来的。
那基本就可以确定,至少在汉宣帝时期,西汉已经完成了从小篆到汉隶的转变!
因为,海昏侯作为一个列侯,并且还是刘氏诸侯王之后。
如果连他自己的公文、藏书,都是以汉隶书写的。
那可以说明,至少在他生活的时候,汉隶已经成为了西汉上层贵族们通行的文字了!
要知道,在这些已出土的竹简中,部分竹简上是可以看到零星文字的。
而其中,有不少竹简都是以“臣某”等字样为开头。
这说明,其中很大一部分竹简,实际上是海昏侯与当时的皇帝之间来往公文的副本!
而这些“臣某”,用的字体都是汉隶!
连列侯与皇帝之间来往的公文奏章,用的都是汉隶,这还不够证明汉隶在汉宣帝时期的普及程度吗?
当然,光是和皇帝之间来往的公文,肯定不会有数以千计的竹简。
以海昏侯和汉宣帝之间的复杂关系,两人之间绝对不会有太多交往的。
实际上,藏室内堆满的这些竹简,估计大部分都是海昏侯自己的藏书!
乐观估计,可能包含了如医术、农书等多种古代文献。
将丰富世人对西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
要知道,这些竹简可是整整堆满了一间藏室!
属于历代汉代考古出土的竹简中,最为集中的一次。
这无疑可以说明,海昏侯应是一个喜爱读书之人!
汉代人,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淳朴”的,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在对待死后的随葬方面,基本上是很实诚的。
墓主人生前常用的东西,喜欢的东西,都会被埋入地宫。
并且不会为了作秀之类的,陪葬一些不属于墓主人,但是有助于提高墓主人形象的东西。
也就是说,有这么多书,基本可以证明,海昏侯是一个很爱读书的文化人。
那么,问题来了。
海昏侯刘贺,在史书上的形象,可和“读书人”是一点都沾不上边的。
昏庸无道,就是对他的唯一注解。
可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又怎么会这么热爱读书,这么热爱学习文化呢?
难不成,这座墓其实不是初代海昏侯的墓?
可是除了初代海昏侯,这座墓的墓主人也没办法和其他人挂钩啊?
那么,到底是史书上对刘贺形象的记载有抹黑的嫌疑。
还是刘贺其实是个虽然昏庸无道,爱干荒唐事,但是却很喜欢读书,学知识的文化人?
品,细品。